她用守望者巨藻项目剩下的材料和实验数据,又开展了几个小的并行试验。
考虑到远航出海的需要,她还需要培养一批能满足航行需求的藻类。
她先试着把一种富集金属能力强的褐藻,和一种长得快的绿藻杂交筛选,想培育出能高效吸附、甚至转化水中特定金属离子的品种。
这种藻对以后可能的水质净化,甚至矿物采集都有意义。
另一项试验是想提高现有食用藻类的耐干燥能力,还有长期储存后营养的保留率,这是为远航储备口粮做准备。
日子在忙碌又充实的节奏里慢慢过去。
磐石号的改造已经有了初步样子,船体两侧加了明显的加固结构,船尾也预留出安装起吊设备和探测仪器的基座。
凌疏影手边的书稿越堆越厚,散发出墨水和植物颜料混合的好闻味道,新藻种的实验也进入了需要耐心观察和记录的阶段。
这天傍晚,夕阳把金色的光洒在海面上,凌疏影终于给第三册课本画上了最后一笔。
她轻轻吹干纸页上没干透的墨迹,把这册和另外两册整齐地叠在一起,用一块干净的软布仔细包好。
一种淡淡的满足感涌了上来。
这和完成一项高端研究时的兴奋不一样,更像农夫看到自己精心种的地长出茁壮的新芽,那种踏实又欣慰的感觉。
她走出木屋,夕阳把她的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
码头上,墨磐和岩叔好像还在为某个细节讨论,磐石号的轮廓在落日的金光里。
墨磐的手笔不小,也亏岩叔能做这么大的让步,磐石号整体外甲几乎被拆了一半,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又添了不少硬梁,让磐石号看起来像一艘真正的磐石。
凌疏影轻轻伸展身体,向他二人走去。
“墨磐。”凌疏影轻声道。
墨磐和岩叔两人讨论的太激烈,没听到她的声音。
岩叔手指重重地点在草图某一处,那里画着船体内部龙骨与新增结构的连接节点。
“墨工,你的计算我信得过,这新骨架强度是够了,能扛住东边那些乱浪,但重量呢?”
“龙骨吃的重量每多一分,吃水就深一寸,磐石号的底子是厚,可凭空多加这几百斤铁木进去,航速肯定受影响,咱们毕竟是去勘探,不是去运石头,慢了,遇到麻烦跑都跑不脱。”
墨磐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个复杂的节点结构。
她从随身的包里拿起一块新型材料样本,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又用指节敲了敲,发出沉闷而坚实的声响,向岩叔示意。
这就是澄光岛饱受材料之苦后痛定思痛研发出的产物,用岛上特有的轻质木材和韧性极佳的强化海藻胶层压而成的复合材料。
“岩叔,强度不能再低。”她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平稳,但语速稍快,“浪墟东部的暗涌和可能的突发海况,推算出的峰值应力远超磐石号现有结构的设计冗余。”
“仅仅加固外壳是不够的,必须从内部建立新的力传导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