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676集 富商崛起(第1页)

第676集 富商崛起(第1页)

咸阳城的暮色总带着青铜鼎的厚重感。当最后一缕残阳掠过章台宫的飞檐,西市的酒旗已在晚风里摇出几分醉意,吕不韦站在相府的高台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上那枚错金铜符,目光却穿透层层叠叠的坊市,落在了渭水码头那片忙碌的灯火里。

那里泊着十二艘漆成玄色的楼船,船头悬挂的"乌氏"二字幡旗在暮色中格外醒目。三天前,乌氏倮带着三百匹西域良马抵达咸阳,本该直接送入少府的贡品,却被这位来自北地的商人先拉去西市转了半日光景——据说单是马具上镶嵌的和田玉,就被几位宗室公子瞧着出了价,最后还是内侍捧着秦王手谕,才把这批宝马请进了皇家马厩。

"相邦,乌氏倮在外求见。"家臣的通报打断了吕不韦的思绪。他转过身时,案上的铜灯正将他的影子投在身后的《商君书》上,恰好遮住了"重农抑商"那四个朱笔圈点的字。

"让他进来。"吕不韦掸了掸锦袍上的褶皱,目光落在阶下那道逐渐走近的身影上。乌氏倮穿着一身玄色锦袍,腰间系着玉带,本该是商贾不得僭越的服饰,此刻穿在他身上却不显突兀——毕竟谁都知道,这位北地商人去年给国库捐的粮草,足够支撑蒙骜军三个月的开销。

"乌氏见过相邦。"乌氏倮的揖礼不卑不亢,袖口露出的银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此番西出玉门,在楼兰见到些新奇物事,想着相邦或许会喜欢。"他拍了拍手,身后的随从便捧着个铜盘上前,盘中铺着的素绢上,静静躺着几颗鸽卵大的夜明珠。

吕不韦的指尖在案上顿了顿。他记得三年前初见乌氏倮时,对方还穿着粗布短打,小心翼翼地捧着两张狐皮求见。那时的北地商人,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能在咸阳西市占个三尺摊位,而现在,他们已经能与西域诸国的王庭讨价还价了。

"这些年,商道上辛苦吧?"吕不韦端起茶杯,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的表情。

乌氏倮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仿佛藏着戈壁的风沙:"前年在月氏边境遇着马匪,损失了半队骆驼。去年过盐泽时,商队里半数人染了疫病。。。。。。"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不过托大王的福,如今玉门关的守军会护送商队出塞,沿途的驿站也能补给粮草,比从前好走多了。"

吕不韦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西市的方向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他想起去年修订《厩苑律》时,李斯曾忧心忡忡地进言:"商贾日富,农夫日穷,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那时他只当是书生之见,可前日去函谷关巡查,亲眼见着商队的马车排成长龙,而路边的田地里,竟有农户在向商人售卖口粮——这在十年前是绝无可能的事。

"听说你在咸阳开了家绸缎铺?"吕不韦忽然开口。

乌氏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头:"是,就在西市南街,卖些蜀地运来的锦缎。"

"上月廷议,有大臣奏请加重商税,你可知晓?"吕不韦的目光锐利如刀,直直射向对方。

铜灯的光晕在乌氏倮脸上明明灭灭,他沉默片刻,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相邦请看。"那是一份账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他在北地开设的马场、在蜀地的织坊、在临淄的货栈,最后一行朱笔写着:"岁入等同三县赋税"。

"乌氏不敢言功,"他抬起头,目光坦诚,"但商道流通,货物方能周于天下。去年关中大旱,若非楚地商人运来的粮食,渭南各县恐要饿殍遍野。"

吕不韦的指尖在账册上轻轻敲击着,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邯郸做质子时,见过的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那时的商贾,连城门都要绕着走,而现在,他们的商队能直达西域,他们的名号能让六国君主侧目。这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郑国渠修成后关中粮食丰足,还是从度量衡统一后商旅通畅?又或是,从秦王那句"能富民者,不问其途"开始?

"相邦,"乌氏倮忽然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枚玉印,"这是西域大宛国的通关印信,他们的国王说,愿与大秦商人互市,以葡萄美酒换我大秦的铁器。"

玉印上的驼纹在灯光下流转,吕不韦忽然觉得,这枚小小的印章,或许比十万铁骑更能丈量大秦的疆土。他想起前日翻阅的户籍册,西市周边的里坊中,已有三成住户登记为"商贾",而那些曾经鄙视商人的宗室子弟,如今却纷纷托人打听西域的商机。

"明日巳时,带你的账房去少府。"吕不韦忽然说道,"廷尉正在修订《关市律》,或许你们能有些话说。"

乌氏倮猛地抬头,眼中的震惊毫不掩饰。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商贾将首次有机会参与律法的修订,那些刻在竹简上的条文,终于要染上些市井的烟火气了。

夜色渐深时,乌氏倮走出相府,西市的灯火已连成一片星河。街角的酒肆里传来歌女的吟唱,唱的竟是蜀地的新词,据说那是某位盐商请人写的。他想起十年前牵着骆驼走出北地时,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咸阳的朝堂议事录上。

而此刻的相府内,吕不韦正铺开一张巨大的舆图。他用朱砂笔在玉门关到咸阳的商道上画了个圈,又在圈旁写下"乌氏倮"三个字。舆图的角落里,还标着其他几个名字:蜀地的卓氏、临淄的程郑、南阳的孔氏。。。。。。这些曾经被《商君书》贬斥的"末业"之人,如今正用他们的驼队和商船,在大秦的土地上织出一张无形的网。

铜漏滴答作响,吕不韦忽然想起年轻时在濮阳做生意的日子。那时他总觉得,商人最大的本事是低买高卖,直到辅佐秦王亲政后才明白,真正的商贾,能让货物流通如江河奔涌,能让人心归附似草木逢春。

窗外的月光漫进书房,落在那卷《商君书》上。吕不韦伸手将书合上,仿佛想将那些陈旧的教条暂时封存。他知道,重农抑商的国策不会轻易改变,但当西域的葡萄藤沿着商道爬进关中,当蜀地的丝绸穿过玉门关走向更远的西方,有些东西,终究是要变了。

远处的西市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几家昼夜不休的货栈还亮着灯。据说卓氏的船队明日就要从巴蜀出发,载着井盐和铁器顺流而下,那些货物会先到江陵,再转卖给南下的楚商,最后或许会出现在更遥远的百越之地。

吕不韦望着舆图上那些被朱砂笔标记的商道,忽然笑了。他想起秦王昨日说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能因势利导,利亦可成国之利器。"

或许,这些崛起的富商,终将成为大秦另一种形式的疆土开拓者。当他们的商队走过戈壁,当他们的货船渡过江河,带去的不只是丝绸和铁器,还有大秦的度量衡,大秦的文字,以及一个统一王朝的赫赫声威。

铜漏的水滴落在玉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吕不韦拿起笔,在舆图的最西端,轻轻画下一个小小的骆驼图案。那里是西域,是传说中的大夏国,是乌氏倮说过的,能种出比车轮还大的葡萄的地方。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大秦的商队就会走到那里。就像渭水终究要汇入黄河,这些逐利的商人,终将把分散的天下,连成一片属于大秦的版图。而那些曾经被轻视的货殖之道,或许正在悄然改写着一个王朝的根基——不是用刀剑,而是用丝绸、盐铁和一颗想要互通有无的心。

西市的第一声鸡鸣响起时,吕不韦终于放下了笔。晨光从窗棂照进来,恰好落在舆图上"咸阳"二字的位置,那里仿佛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向四方延伸,穿过山川湖海,连接起一个个陌生的地名。而在那些线条的起点,一群穿着锦袍的商人正整理着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