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上善若水,寻安 > 第268章 蛤蜊豆腐汤(第1页)

第268章 蛤蜊豆腐汤(第1页)

正月二十,海风渐暖,潮水送来春汛的气息。药膳馆的厨房里飘着豆香,灶台上砂锅咕嘟作响。郑淮安提着竹篮从码头归来,篮中蛤蜊壳色青灰,还沾着湿润的海草。"今早赶海捡的,个个吐舌。"老人将蛤蜊倒入木盆,蛤须轻颤,透着鲜活。

小林端着木盘进来,盘中盛着新点的豆腐,洁白如玉,颤巍巍透着水光。"本地小黄豆,石磨现点。"她将豆腐轻放在青石案上,豆香清新,带着井水的甘冽。我取过竹刀轻划,豆腐断面细腻,如初雪般晶莹。

"蛤要吐净沙。"郑淮安在木盆中注入淡盐水,水面刚没过蛤蜊。老人撒入一撮粗盐:"盐水似海水,蛤自开口。"蛤蜊缓缓吐沙,细沙如雾沉底。小林盯着盆底:"上次我的汤硌牙了。"我点头:"沙吐净,汤才清。"

豆腐处理要轻。郑淮安将豆腐切寸方,入淡盐水中浸泡。"盐固形,煮不碎。"老人手指轻托,豆腐块完整不散。小林学着切块,却总是碎边。"刀要快,手要稳。"我示范,"一刀到底,不拖泥带水。"

备料需要巧思。嫩白菜取心,香菇切片,火腿切丝。郑淮安将配料码放整齐:"青白赤黑,色相俱全。"小林摆着菜叶:"像幅山水画。"

吊汤最是关键。鸡骨架、猪骨入锅,文火慢炖。郑淮安执勺撇沫:"汤要清,火要文,六小时正好。"汤色渐渐乳白,鲜香扑鼻。老人滤去骨渣:"汤清如茶,方为上品。"

烹制讲究火候。砂锅坐火,入高汤烧沸。郑淮安将豆腐滑入锅中:"火要稳,汤要滚,豆腐才嫩。"豆腐在汤中微微颤动,如白云浮水。小林盯着火候:"什么时候下蛤蜊?"

"汤沸蛤入。"郑淮安将吐净沙的蛤蜊倒入锅中,蛤壳遇热纷纷张开,如花绽放。老人执勺轻推:"蛤汁自出,原汤化原食。"汤汁渐渐奶白,鲜味弥漫。

调味时机重要。加盐、白胡椒粉,撒入火腿丝。郑淮安执勺轻搅:"咸淡适中,胡椒提鲜。"汤汁油亮,香气四溢。老人淋几滴香油:"油要香,不夺味。"

撒料最后工序。起锅前撒入白菜心,烫至断生。郑淮安执筷轻按:"菜心脆嫩,方是时候。"青白相间,色泽清雅。老人撒上香菜末:"青绿一点,春意盎然。"

汤成,蛤壳绽开如花,豆腐嫩白如玉。郑淮安执瓷勺轻舀,汤清见底。"火候差一分则生,多一分则老。"老人细细品味,蛤鲜豆嫩,汤清味醇。

小林小心吹气,啜饮一口,眼睛倏地亮起来:"鲜得让人想哭!"她学着用蛤壳舀汤,汤汁清甜,回味悠长。三人就着新蒸的米饭,将汤汁拌入饭中,米粒晶莹,鲜香满口。

窗外潮声阵阵,厨房里鲜香四溢。郑淮安说起年轻时在蓬莱喝的海鲜羹,小林讲述家乡的文思豆腐,我则想起师父教的"清鲜二字值万金"。

炊具洗净时,晚霞映红海面。小林擦拭着砂锅,忽然问道:"程教授,为什么非要用淡盐水泡豆腐?"我指着未尽的豆腐:"盐固蛋白,煮时形不散。"她若有所思地记下。

郑淮安在收拾蛤壳时轻叹:"现在的蛤蜊都不够肥了,等谷雨我去象山捞些大的。"他翻出个陶罐,取出腌制的蛤蜊干:"这是去年的存货,鲜味还存。"

夜幕降临,我们在厨房继续研究剩余的汤汁。汤汁煮面,豆腐煎饼,连菜叶都被郑淮安说要喂兔。药膳馆的灯光温暖,将这个海边春夜照得通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