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军或许刚经历胜利,指挥层对欧洲方阵的弱点早有预判,毕竟有伪军事家朱由校的存在,战术执行更加的果断。
在取得野战胜利之后,明军没有给瑞典人更多喘息的机会。
两天之后,便迅速发动了对塔尔图城堡的攻势。
明军攻占塔尔图城堡的战术,本质是将
“火力压制”“工程突破”
与
“步炮协同”
熔于一炉,精准针对了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防御弱点
——
这种打法既带着明朝边军攻城的实战智慧,又融入了东西方火器技术碰撞的新变量,让习惯了欧洲传统攻防逻辑的瑞典守军猝不及防。
塔尔图城堡作为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前沿据点,是典型的欧洲石砌城堡:高厚城墙、棱堡式塔楼、护城河。守军依托垛口用滑膛枪、火炮防御。但这类城堡的致命缺陷是:火力点固定且数量有限,且守城火炮射程与威力远不及明军的重型火器。
明军的破局第一步,是用
“远炮轰压制,近炮打缺口”
的梯次火力撕开防御。
明军先是以十二磅炮部署在城堡火炮射程外的壕沟高地,瞄准塔楼和主城门,几轮齐射便摧毁了守军的核心火力点,同时在近距离用迫击炮的曲线弹道,覆盖城墙垛口,迫使守军不敢露头,为后续工程作业扫清障碍。
欧洲城堡的防御核心,在于
“以地形拒敌”——
护城河、陡坡、开阔的城下地带,本是守军射杀攻城者的
“死亡区”。但明军的壕沟挖掘,恰恰是用工程手段
“抹除”
这些屏障。
工兵从城堡火炮死角开始,挖掘宽
1。5
米、深
2
米的蛇形壕沟,逐步向城墙推进。壕沟两侧堆土成墙,既掩护步兵移动,又能让藏在沟内的迫击炮随时抬头轰击城头。这种
“步步为营”
的推进,让守军的滑膛枪和三磅炮难以发挥作用,散弹和实心弹要么被土墙挡住,要么越过壕沟打空。
而让瑞典人寄予厚望的护城河,却被明军巧妙地破解了。他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引流壕”的战术:在护城河的侧方挖掘深沟,将河水引入附近的沼泽或低地,从而使护城河的水位骤然下降。与此同时,明军利用壕沟挖掘出来的土方,迅速填入已经干涸的河沟中,铺成一条直达城墙根的通道。
这一举措不仅彻底瓦解了城堡的“水盾”,还为后续的爆破行动扫清了最后一道地理障碍。当壕沟逐渐推进至城墙下方二十米的范围内时,明军的“杀手锏”——定点爆破终于闪亮登场。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和“药量控制”。明军通过精确的计算和测量,确定了最佳的爆破点,并严格控制炸药的用量,以确保既能炸毁城墙,又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
这种定点爆破的战术完全跳出了欧洲传统的“云梯强攻”或“撞锤破门”的低效模式,展现出了明军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