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的爆破作业,工兵营的数百工兵,从壕沟凸前部位向城墙地基方向挖掘爆破隧洞,隧洞的尽头恰好抵达城墙底部。为避免塌方,隧洞顶部用木板支撑,同时用湿棉被掩盖挖掘声响,防止守军察觉。
随后,工兵在隧洞内填满用麻布包裹的黑火药上千斤,药包上压石板,引线从隧洞牵回壕沟。爆破时,先以火炮猛轰城墙另一端,吸引守军注意力,待引线燃尽,火药瞬间爆发
——
不同于无差别爆炸,定向爆破的冲击力集中于城墙地基,会直接造成城墙局部坍塌,而非整体炸毁。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城墙坍塌的瞬间,便是明军总攻的信号。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军展现出了他们卓越的战术素养和协同能力,再次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步炮协同作战。
只见明军迅速集中了所有的十二磅大炮,这些巨大的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它们的目标是缺口两侧的残余垛口,每一发炮弹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力,狠狠地砸向那些摇摇欲坠的城墙。
与此同时,迫击炮也没有闲着。它们调整好角度,他们将炮口对准了缺口后方的空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守军在这个区域集结,因为一旦瑞典人手中的滑膛枪形成密集的弹幕,那么缺口处将会变成明军的死亡陷阱,原本势在必得的破城之战也会在瞬间演变成一场血腥的送死之战。
要知道,明军步兵所穿的棉甲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但面对散弹的攻击时,它们就显得脆弱不堪了。所以,必须要确保缺口处没有敌人的火力封锁,才能保证步兵的安全推进。
随着一切准备工作的完成,明军的一个步兵连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迅速地冲向了前方的缺口。这个步兵连被精心组织成了四个紧密协作的队伍,每个队伍都承担着特定的任务。
第一排的士兵们高举着从瑞典人手中缴获的盾牌,如同一堵移动的铜墙铁壁,以惊人的速度冲过了缺口。他们的任务是用盾牌来抵挡守军的火枪和弓箭攻击,为后续的队伍开辟一条安全的通道。
紧跟在第一排后面的是第二排的火枪兵。他们手持燧发枪,目光锐利地瞄准着靠近的瑞典人。一旦发现敌人进入射程,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射出致命的子弹,给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射击动作结束之后,他们便会端着加装了刺刀的燧发枪,与靠近之敌展开肉搏战。
第三排的投掷兵则是这个步兵营的火力支援。他们手持手雷,迅速地向前推进,在接近瑞典人聚集的地方时,将手雷远远地投掷出去。手雷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在敌人中间爆炸,掀起一片尘土和硝烟,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聚拢。
最后一波是迫击炮兵。他们迅速抵近到城墙之下,趁着守军因前面三排士兵的攻击而陷入混乱之际,对所有沿街道和障碍物进行炮击。迫击炮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四处飞溅,给守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系列的攻击配合得天衣无缝,使得明军的步兵连能够顺利地巩固缺口阵地,并为后续其他兄弟单位的冲锋创造了有利条件。前三排士兵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如猛虎下山一般,向着城中奋勇冲锋,势不可挡。
明军展现的整套攻城战术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完全打破了欧洲城堡攻防的
“规则”。
欧洲传统攻城要么依赖长期围困,要么靠云梯
冲车硬拼,而明军将
“火力压制
-
工程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