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1章 后唐庄宗李存勖(第2页)

第51章 后唐庄宗李存勖(第2页)

经过艰苦行军,李存勖率领的军队终于抵达汴梁城外。此时的汴梁城内,后梁末帝朱友贞还不知道李存勖已经兵临城下,直到后唐军队开始攻城,他才惊慌失措地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此时汴梁城内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后唐军队的进攻,大臣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乱作一团。

朱友贞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又不愿被李存勖俘虏,便命令亲信皇甫麟将自己杀死。皇甫麟不忍下手,朱友贞说:“我身为后梁皇帝,不能落入敌人手中,你若不杀我,就是背叛我!”皇甫麟无奈,只好拔剑将朱友贞杀死,随后自己也自杀身亡。

朱友贞死后,汴梁城内的守军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打开城门投降。李存勖率领军队进入汴梁,后梁正式灭亡。当李存勖走到后梁皇宫的大殿时,他拿出那支代表消灭后梁的箭,对着天空说:“父王,儿子已经消灭后梁,完成了您的第一个遗愿!”

灭亡后梁后,李存勖率领军队北上,回师魏州。途中,王彦章率领的后梁主力得知汴梁已破、朱友贞已死的消息后,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投降,王彦章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后唐军队俘虏。李存勖见到王彦章后,劝他投降,说:“你是一员猛将,若肯归顺我,我必重用你。”但王彦章宁死不降,说:“我身为后梁将领,不能背叛君主,你要杀便杀,不必多言!”李存勖见他忠义,将他处死后以大臣之礼安葬。

至此,后唐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存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他从晋阳的少年英雄,到继承父业的晋王,再到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的皇帝,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父亲的两大遗愿,也成为了唐末五代年间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

灭亡后梁后,李存勖将都城从魏州迁到了洛阳,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计划。当时南方有多个割据政权,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前蜀。前蜀的开国皇帝是王建,王建死后,他的儿子王衍继位。王衍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和奸臣,导致前蜀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李存勖认为消灭前蜀的时机已到,便在同光三年(925年)九月,任命郭崇韬为招讨使,李继岌为都监,率领六万大军南下讨伐前蜀。郭崇韬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足智多谋,治军严明,深受李存勖的信任;李继岌是李存勖的儿子,当时只有二十岁,李存勖派他担任都监,一是为了让他积累军功,二是为了监视郭崇韬。

后唐军队南下后,进展十分顺利。前蜀的军队早已腐朽不堪,根本无法抵挡后唐军队的进攻。后唐军队先后攻克了威武城(今陕西凤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等地,很快就逼近了前蜀的都城成都。王衍得知后唐军队逼近成都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想率军逃跑,但大臣们都劝他投降。无奈之下,王衍只好派使者向后唐军队投降,前蜀正式灭亡。

从后唐军队出发到前蜀灭亡,只用了七十天的时间,如此迅速地灭亡一个割据政权,在唐末五代年间是十分罕见的。消息传到洛阳,李存勖大喜过望,他下令将王衍及其家族成员押回洛阳,准备在太庙举行献俘仪式,庆祝自己的又一次胜利。

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平定前蜀后,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统一大业,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征战,于是开始沉迷于戏曲,宠信伶人。伶人就是当时的戏曲演员,李存勖自幼就喜欢戏曲,称帝后更是变本加厉——他不仅经常在宫中观看戏曲表演,还亲自登台演唱,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为了方便自己看戏、演戏,李存勖提拔了不少伶人担任官职。这些伶人大多没有什么才能,只会阿谀奉承,他们凭借李存勖的宠爱,在宫中作威作福,欺压大臣,甚至还陷害忠臣。大臣们对此十分不满,纷纷向李存勖进谏,但李存勖根本不听,反而认为大臣们是在嫉妒伶人,对进谏的大臣加以斥责,甚至处死。

郭崇韬在平定前蜀后,因为功高盖主,遭到了伶人和宦官的嫉妒。他们在李存勖面前诬告郭崇韬,说他在成都私吞了前蜀的财宝,还想谋反。李存勖本来就对郭崇韬有些猜忌,听了伶人和宦官的诬告后,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让李继岌在成都处死郭崇韬。郭崇韬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的死让不少大臣感到心寒,也为后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郭崇韬死后,李存勖宠信伶人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不仅给伶人封官加爵,还让他们参与军事决策,甚至派伶人去监督军队。这些伶人根本不懂军事,他们在军队中肆意妄为,克扣士兵的军饷,虐待士兵,导致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有一次,伶人周匝因为曾在战乱中被后梁军队俘虏,后来被后唐将领陈俊、储德源救出。李存勖得知后,竟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任命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大臣们纷纷进谏说:“陈俊、储德源只是普通将领,没有什么大功,任命他们为刺史,会让有功之臣寒心的!”但李存勖却反驳说:“我为了周匝,就算让天下人都不满意,也在所不惜!”

除了宠信伶人,李存勖还十分贪婪,他在位期间,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用来修建宫殿、购买珠宝,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当时后唐的百姓因为常年战乱,本就生活困苦,再加上李存勖的搜刮,更是雪上加霜,不少百姓被迫卖儿鬻女,流离失所。大臣们劝李存勖减轻百姓的赋税,李存勖却不以为然,说:“我是皇帝,享受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百姓的死活与我何干?”

李存勖的所作所为,让后唐的统治基础变得越来越薄弱。不仅百姓不满,军队中的士兵也因为军饷被克扣、待遇下降而心生怨恨,不少将领更是因为得不到重用、害怕被伶人陷害而产生了反叛之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嗣源。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跟随李存勖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但李存勖称帝后,因为猜忌李嗣源,一直没有重用他,还多次听信伶人的诬告,对李嗣源加以斥责。李嗣源对此十分不满,心中渐渐产生了反叛的念头。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后唐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发生兵变,士兵们因为不满军饷被克扣,杀死了贝州刺史,推举将领赵在礼为领袖,反叛后唐。赵在礼率领叛军攻占了邺都(今河北大名),随后向周围的州县发起进攻,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李存勖得知邺都兵变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他下令让大将元行钦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但元行钦率领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几次进攻都被叛军击退。元行钦无奈,只好向李存勖请求援军。

此时,李存勖身边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了,他只好任命李嗣源为统帅,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李嗣源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接受了任命,率领大军前往邺都。

当李嗣源的大军抵达邺都城外时,他的军队中也发生了兵变。士兵们对李存勖的统治早已不满,他们对李嗣源说:“主上宠信伶人,杀害功臣,克扣军饷,我们就算平定了邺都之乱,也迟早会被主上处死。不如我们跟随将军一起反叛,打进洛阳,另立明君!”

李嗣源本来就有反叛之心,听了士兵们的话后,更是下定了决心。他率领军队进入邺都,与赵在礼的叛军汇合,随后发布檄文,列举李存勖的罪状,号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反叛。

李存勖得知李嗣源反叛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逃跑,有的主张投降,只有少数将领主张抵抗。李存勖只好亲自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讨伐李嗣源。

但此时的后唐军队已经人心离散,士兵们根本不愿意为李存勖作战。大军出发后,不少士兵纷纷逃跑,有的甚至投靠了李嗣源。李存勖见状,只好下令撤退,返回洛阳。

返回洛阳后,李存勖的处境更加艰难。李嗣源率领的叛军已经逼近洛阳,洛阳城内的士兵也开始哗变,大臣们纷纷逃离,就连他宠信的伶人,也有不少人偷偷投靠了李嗣源。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洛阳城内的禁军发生哗变,叛军冲进皇宫,四处烧杀抢掠。李存勖得知后,亲自率领侍卫们抵抗。他虽然骁勇依旧,但此时的他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有几十名侍卫。

在混乱中,一名叛军士兵向李存勖射出了一支流矢,正好射中了他的胸部。李存勖倒在地上,鲜血直流,他挣扎着对身边的伶人善友说:“快,拿水来!”善友连忙去拿水,但等他回来时,李存勖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

李存勖死后,善友害怕叛军会侮辱李存勖的尸体,便找来一些乐器,堆在李存勖的尸体旁,点火将尸体焚烧了。曾经叱咤风云、灭亡后梁、平定前蜀的后唐庄宗,最终尸体还被乐器焚烧,结局凄惨至极。

几天后,李嗣源率领大军进入洛阳,他派人找到了李存勖的骨灰,以皇帝之礼将其安葬在雍陵(今河南新安)。随后,李嗣源在洛阳称帝,史称“后唐明宗”,后唐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李存勖的传奇人生,却永远地落幕了。

《新五代史》中对李存勖评价道:“存勖骁勇绝伦,常冲锋陷阵,出入万众中,莫敢近”,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但他“治国无方,宠信伶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