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9章 英国公李积(第1页)

第49章 英国公李积(第1页)

隋末烽烟遍九州,英雄乘势起荒丘。

平戎曾断突厥臂,破丽终销故国愁。

谋定常随青史笔,功成不恋紫宸侯。

凌烟阁上丹青在,千载犹传李积谋。

各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是隋末唐初一位足以与韩信、白起比肩的名将——英国公李积。此人一生跨越两朝,从隋末的乱世烟尘中崛起,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君主,亲手终结了东突厥与高句丽两大强敌,为大唐的统一与扩张立下不世之功。

要讲李积,得先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他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原名徐世积,出身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的一个地主家庭。当时的隋朝,已埋下乱世的种子——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修筑洛阳城,数百万民力被征调,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到了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喊出“无向辽东浪死歌”,天下百姓纷纷响应,窦建德、李密、杜伏威等义军首领各自割据一方,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这一年,李积刚满十七岁。他对父亲徐盖说:“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困苦,我们家有良田千顷,却不能救济邻里,就算守着财富,又有什么用?不如投奔义军,拯救苍生。”这番话,既见少年人的侠义,更显超越年龄的格局。随后,他与父亲一同投奔了瓦岗军首领翟让。

瓦岗军本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义军,初期只知劫掠官府,并无远大志向。李积加入后,立刻为翟让献上一计:“如今炀帝在江都,洛阳空虚,我们若率军袭取荥阳、梁郡,夺取运河上的粮草,既能壮大实力,又能救济百姓,何愁无人归附?”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连下数城,瓦岗军的势力迅速从山东扩展到河南,兵力从数千人增长到十余万。

不久后,李密因参与杨玄感之乱,投奔瓦岗军。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后,封李积为东海郡公,命他镇守黎阳仓。黎阳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储存的粮食足以供应数十万大军。李积到任后,下令开仓放粮,任由百姓自取。一时间,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纷纷投奔瓦岗军,李积的威望也在军中迅速树立。

然而,瓦岗军的兴盛并未持续太久。李密虽有才华,却心胸狭隘,后来因猜忌翟让,设计将其杀害。李积当时也在场,虽侥幸逃脱,却被乱兵砍伤手臂。经此一事,瓦岗军内部人心离散,战斗力大减。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领瓦岗军与王世充在洛阳交战,结果大败,被迫投奔唐朝。

此时的李积,手握黎阳仓及周围数州的土地、人口,实力雄厚。有人劝他:“如今李密已降唐,您不如据守此地,自立为王。”李积却摇头道:“我本是为李密效力,如今他归唐,我若将土地人口献给朝廷,便是借他的功劳求赏,这不是忠臣所为;但若据为己有,又成了割据一方的乱臣。不如将所有土地、人口、粮草的账目封存,派人送给李密,让他亲自献给唐朝,这样才是君臣之道。”

李渊得知此事后,对李积的忠诚与格局赞叹不已,说:“徐世积感德推功,实乃纯臣!”当即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赐姓李氏,改名李世积(贞观年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又改名李积)。从此,李积正式成为唐朝的将领,开始了他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征程。

武德年间,唐朝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窦建德割据河北,王世充占据洛阳,刘黑闼等人仍在反抗。李积先后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每战必为先锋。在洛阳之战中,王世充坚守城池,唐军久攻不下,士兵疲惫不堪。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多数人主张撤军休整,唯有李积进言:“王世充粮草已尽,城内百姓饥困,此时撤军,必让他获得喘息之机;若再坚持十日,城内必乱。我愿率军绕道邙山,截断他的粮道,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李世民采纳了李积的建议,命他率领五千精兵,夜袭王世充的粮道。李积率军潜行三日,在邙山脚下设伏,一举击溃了王世充的运粮队,缴获粮草数万石。王世充得知粮道被断,果然军心大乱,没过几日便开城投降。战后,李世民对李积说:“此次破洛阳,你的功劳最大——若不是你截断粮道,我们不知还要耗费多少兵力。”

这时,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在虎牢关与唐军对峙。李积向李世民建议:“窦建德大军远道而来,锐气正盛,不宜正面交锋。我们可坚守虎牢关,拖延时日,待他粮草耗尽、锐气衰减,再出兵突袭,必能大胜。”李世民依计而行,坚守二十余日,待窦建德军心涣散时,李积率领精锐骑兵从侧翼突袭,窦建德大军顿时溃败,窦建德本人也被俘虏。

经此两战,唐朝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而李积“多谋善断、用兵稳健”的军事风格,也在此时正式形成。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作战前,都会详细侦查敌军的兵力、粮草、地形,制定周密的计划;作战中,他从不贪功冒进,总能根据战场形势调整战术;战后,他又善待俘虏,安抚百姓,因此不仅能赢得战争,更能赢得民心。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唐朝进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但此时的唐朝,仍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东突厥。东突厥是当时漠北最强大的游牧民族,颉利可汗继位后,多次率领骑兵南下入侵,甚至在贞观元年冬天,趁唐朝国力未稳,率军逼近长安,唐太宗被迫在渭水桥上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才暂时化解了危机。

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国力已逐渐恢复,唐太宗决定反击东突厥。他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积为通漠道行军总管,率领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北上征讨东突厥。临行前,唐太宗对二人说:“突厥多次入侵,践踏我边疆,残害我百姓,此次出征,务必一举将其平定,让北方边境永享安宁。”

李积接到命令后,并没有立刻率军北上,而是先派人深入漠北,侦查东突厥的动向。他得知颉利可汗因内部矛盾,已将主力撤至漠南的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且粮草不足,军心不稳。于是,他向李靖建议:“颉利可汗虽撤至漠南,但仍有精锐骑兵数万,若我们正面进攻,他必逃往漠北,届时再追便难了。不如由您率领精骑夜袭定襄,吸引颉利的注意力,我则率军在白道川设伏,堵住他的退路,这样便能将其全歼。”

李靖采纳了李积的计策,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颉利可汗猝不及防,以为唐军主力已到,仓皇率领残部向北逃窜,直奔白道川。而李积早已率领大军在白道川设下埋伏,待颉利的军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积一声令下,唐军从四面杀出,东突厥军队顿时大乱。

颉利可汗见势不妙,想率领亲信突围,却被李积亲自率军拦住。李积在阵前对颉利说:“大唐天子仁厚,若你束手就擒,可保你性命;若你顽抗到底,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颉利见大势已去,只得下马投降。此役,唐军共俘虏东突厥部众十余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头,东突厥汗国从此灭亡。

战后,李靖与李积率军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到城外迎接,对二人说:“昔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花费数十年时间,才勉强将匈奴击退;如今你们二人仅用数月时间,便平定了东突厥,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随后,唐太宗封李积为英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而李积在平定东突厥后,并未居功自傲。他将缴获的牛羊全部分给士兵,将俘虏的东突厥部众妥善安置,让他们在漠南定居,从事农业生产。许多东突厥贵族感激李积的善待,纷纷请求归附唐朝,唐朝的北方边境从此迎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贞观年间,李积不仅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历任兵部尚书、司空等职,始终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态度。唐太宗曾多次对大臣说:“李积为人正直,做事谨慎,从不结党营私,是我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了纪念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李积位列其中。当时,唐太宗已经年迈,开始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他担心太子李治年幼,难以驾驭朝中大臣,便特意将李积贬为叠州都督。临行前,唐太宗对李治说:“李积是个忠臣,但你对他没有恩惠,我现在将他贬官,若他立刻启程,等我死后,你再将他召回,任命为宰相,他必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心辅佐你;若他犹豫不前,你便将他处死。”

李积接到贬官的诏书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天便收拾行装,前往叠州赴任。唐太宗得知后,欣慰地说:“李积果然是个识大体的人,我可以放心了。”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按照唐太宗的遗愿,将李积召回长安,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封为司空。

此时的李积,已年近六十,但他仍未停下为大唐效力的脚步。当时,高句丽仍割据朝鲜半岛,多次拒绝唐朝的招安,甚至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唐高宗决定征讨高句丽,却因朝中大臣意见不一,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李积得知后,主动向唐高宗请缨:“高句丽自隋朝以来,便反复无常,若不将其平定,必为后患。臣虽年迈,但仍愿率军出征,为大唐扫清这一障碍。”

唐高宗见李积主动请缨,十分感动,任命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六万大军,东征高句丽。此时的李积,已年过七十,但他仍亲自率军出征,每日行军百里,从不叫苦。在军中,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的饭没做好,他绝不先吃;士兵受伤,他亲自为其包扎;士兵生病,他派人送去药品。因此,唐军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士气极为高涨。

李积率军抵达高句丽后,先派人侦查高句丽的城池分布与兵力部署。他发现,高句丽的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地势险要,兵力雄厚,是阻挡唐军南下的关键。于是,他决定先攻新城。但新城守军坚守不出,唐军久攻不下。李积便想出一计:他派人在新城周围修筑营垒,假装要长期围困,暗中却率领精锐骑兵,绕道新城后方,突袭高句丽的粮道。

高句丽新城守将见粮道被断,果然恐慌不已,连忙派人向平壤求援。李积早已料到高句丽会派兵救援,便在援兵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一举击溃了高句丽的援军。新城守军见援兵被歼,粮草耗尽,只得开城投降。

攻克新城后,李积率领唐军继续南下,先后攻克了辽东、白岩等十余座城池,直逼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此时,高句丽的国王高藏见唐军势不可挡,只得派人向唐朝投降。但李积深知高句丽反复无常,若不彻底将其平定,日后必再生叛乱。于是,他对部下说:“高句丽今日投降,明日可能再反,不如趁此时机,攻克平壤,彻底终结高句丽。”

随后,李积率领唐军对平壤发起猛攻。平壤守军虽顽强抵抗,但在唐军的猛烈攻势下,最终还是溃败。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李积率军攻克平壤,俘虏了高句丽国王高藏及文武大臣,高句丽汗国从此灭亡。

消息传回长安,唐高宗亲自到城门迎接李积,对他说:“您年过七十,仍能率军平定高句丽,为大唐开拓疆土,此功足以光耀千古!”随后,唐高宗封李积为太子太师,赏赐他良田千顷、奴婢三百人。

总章二年(669年),李积因病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得知后,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七日,追赠李积为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在安葬李积时,唐高宗亲自到城外送葬,望着李积的灵柩,忍不住落泪道:“从此,大唐再无这样的名将了。”

李积的一生,历经隋末乱世、唐初统一、贞观盛世、高宗拓土四个阶段,他的每一次征战,都与大唐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平定东突厥,让唐朝消除了北方的威胁;他灭亡高句丽,让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朝鲜半岛;他的“多谋善断、用兵稳健、善抚士卒”,不仅为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更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唐太宗曾说:“李靖、李积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句话,既是对李积军事才能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最好总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