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5章 白袍将军陈庆之(第3页)

第45章 白袍将军陈庆之(第3页)

就在白袍军攻克荥阳的当天晚上,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率领的二十万北魏援军抵达了荥阳城外。

将领们急忙来找陈庆之:“将军,北魏二十万援军已到,我军疲惫,恐难抵挡,不如趁夜撤出荥阳,再做打算。”

陈庆之却异常冷静,他说:“北魏援军虽多,但刚到城下,立足未稳,而且他们不知道荥阳已被我军攻克,必然轻敌。我们若趁此时机,主动出击,必能击溃敌军。”

将领们都很惊讶:“将军,我军只有七千,敌军有二十万,主动出击,会不会太冒险?”

陈庆之说:“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北魏援军长途奔袭,士兵们早已疲惫,而且他们以为我军会坚守荥阳,不会主动出击,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随后,陈庆之挑选了三千精锐白袍军士兵,组成“敢死队”,自己亲自率领,打开荥阳城门,主动向北魏援军发起进攻。

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只有三千白袍军出城,顿时哈哈大笑:“陈庆之真是疯了,三千人也敢来进攻我二十万大军!”他们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活捉陈庆之!”

北魏援军士兵们蜂拥而上,可他们没想到,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尤其是陈庆之,手持宝剑,在乱军中指挥调度,白袍军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如一把尖刀,直插北魏援军的中军。

北魏援军士兵们根本抵挡不住白袍军的进攻,纷纷溃逃。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势不妙,只好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这一战,白袍军斩杀北魏援军一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马匹,彻底击溃了北魏的二十万援军。

击溃元天穆的援军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回头攻打虎牢关。尔朱世隆得知元天穆的二十万援军被击溃,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抵抗,连夜放弃虎牢关,逃往洛阳。

白袍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虎牢关。

随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继续北上,向洛阳进发。一路上,北魏的城池守军听说“白袍军来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陈庆之。公元529年五月,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顺利抵达洛阳。

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元颢在洛阳登基称帝,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永兴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此时,陈庆之率领的七千白袍军,已经先后攻克了北魏的三十二座城池,斩杀北魏军数十万人,“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北方,民间流传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童谣——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传奇的“以少胜多”案例之一。

元颢登基称帝后,逐渐沉迷于权力,不再听从陈庆之的建议。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北魏的皇帝,不需要再依靠梁朝,也不需要再依靠陈庆之的白袍军。他不仅拒绝了陈庆之“请求梁朝派遣援军”的建议,还把北魏的降兵收归己有,肆意挥霍粮草,甚至听信宠臣的谗言,怀疑陈庆之“有不臣之心”,开始削减白袍军的兵力,把白袍军的精锐调归自己指挥。

陈庆之多次劝谏元颢:“陛下刚登基,根基未稳,尔朱荣手握重兵,必然会来攻打洛阳。我们应当整顿军备,团结各方力量,同时向梁朝请求援军,才能保住洛阳。若陛下继续如此,洛阳必失。”

可元颢根本听不进去,他对陈庆之说:“朕乃北魏皇帝,尔朱荣不过一乱臣贼子,何足惧哉?庆之,你只需管好你的白袍军,不必干涉朕的朝政。”

陈庆之见元颢如此固执,心里很是担忧,他知道,洛阳的危机,已经不远了。

果然,公元529年七月,尔朱荣在镇压了北魏境内的其他叛乱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洛阳。尔朱荣的大军号称“百万”,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抵达了洛阳城外。

此时,洛阳城内的兵力,除了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已被元颢削减到五千),还有元颢收编的三万北魏降兵。可这些降兵根本无心作战,见尔朱荣的大军到来,纷纷倒戈。

陈庆之率领五千白袍军,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与尔朱荣的三十万大军展开激战。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多次击退尔朱荣的进攻,可毕竟兵力悬殊,再加上元颢的降兵倒戈,白袍军逐渐陷入困境。

陈庆之知道,洛阳已经不可守,若继续坚守,白袍军必然全军覆没。于是,他决定率领残部,撤出洛阳,返回梁朝。

撤退途中,陈庆之的军队遭遇了山洪暴发——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暴涨,白袍军士兵乘坐的船只被洪水打翻,士兵们伤亡惨重。陈庆之在混乱中,被一个士兵推上了一艘小船,才侥幸逃脱。他沿着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隐姓埋名,最后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被梁朝的守军发现,护送回了建康。

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北魏三十二城、攻克洛阳的战绩,已经足以震撼整个时代,成为千古传奇。

回到建康后,梁武帝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反而对他更加赏识。他对大臣们说:“庆之虽未平定北魏,但以七千之众,连下三十二城,攻克洛阳,此乃旷世奇功。”于是,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右卫将军”,继续镇守梁朝的边境。

此后,陈庆之继续为梁朝效力,先后参与平定了梁朝境内的多次叛乱。公元530年,谯州(今安徽亳州)发生叛乱,叛军首领夏侯道迁率领叛军攻占谯州,威胁梁朝的东部边境。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都督,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陈庆之抵达谯州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了解叛军的内部情况。他得知,夏侯道迁的叛军大多是被迫参与叛乱的百姓,心中并不愿意与梁朝为敌。于是,陈庆之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叛军士兵宣传梁朝的政策,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既往不咎;另一方面,他率领大军,对叛军的顽固分子发起进攻。

在陈庆之的分化瓦解下,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夏侯道迁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投降。平定谯州叛乱后,陈庆之又奉命前往豫州,抵御北魏的侵扰。他在豫州期间,积极整顿军备,安抚百姓,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北魏军队不敢轻易南下,有效稳定了梁朝的北部边境。

陈庆之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体现在他对士兵的爱护和对军纪的严格要求。《梁书》记载他“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他每天都会到军营巡查,询问士兵们的衣食住行,若有士兵生病,他会亲自探望,派医生治疗;若有士兵战死,他会亲自为士兵们举行葬礼,安抚士兵的家属。同时,他对军纪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严禁士兵欺压百姓、抢掠财物,若有违反,必定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份“爱护”与“严格”,陈庆之的军队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士兵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死而后已。

公元539年,陈庆之在豫州任上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梁武帝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下令罢朝三日,追赠陈庆之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以表彰他为梁朝立下的赫赫战功。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历代名将,设立了“武成王庙”,陈庆之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代宋徽宗时期,陈庆之又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成为后世兵家尊崇的对象。

纵观陈庆之的一生,他没有过人的弓马技艺,却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治军理念和对士兵的爱护,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率领的白袍军,以少胜多,威震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符号;他的名字,也随着《梁书》《南史》的记载,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南朝第一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