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省与司法省权力虽大,却不管地方事务;
地方各部门虽有行政权,却无统一头领。
杨平的内阁有十几位顾问,相当于十几位宰相,权力分散,根本没有培养出霍光、王莽之类权臣的土壤!
何况旁边还有两个“监督者”。
说完司法省,便轮到军机省(这在前文中已有具体交代,在此不再赘述)。
此次,杨平只是将军机省的参谋部改为军机省枢密院,副参谋长直接改称太尉,换了个称呼,其他均无变化。
至于新政权的各部门,杨平在会上也进行了调整。
首先,一直由他直接负责的吏部,其副手于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官阶正三品;
其他各部的司正,由从三品升为正三品尚书,副职为从三品侍郎,根据工作不同设置一到三位侍郎;
此外,各部辖制多个司级单位,司长为正四品。
相当于新政权尚未建立,杨平便已给手下升了官,在场众人自然双手欢迎。
这场关于新政权组织架构的会议,一直开到午饭时分。
最终,在杨平设计的草图基础上补充了一些细节,确定了新政权的组织架构:
中央行政单位为内阁,统管全国各项事务,辖制六部及六个地方行台;
另设全国暴力单位军机省,明确规定:军机省总督由皇帝兼任,军令不受议政省审核,但军令实施后需向议政省、司法省做出解释;
此外,便是负责监督的议政省与负责司法的司法省。
议政省总监,由目前的荆州州长、江淮兵团护军(政委)王成(这个坚定的革命者)来担任。
司法省总督,由护民军右司马牛壮(脑子一根筋的黑脸汉子)来担任。
会议结束时,众人纷纷在杨平手中的建国计划书上签下大名。
看着满满当当签名的计划书,杨平知道:一个新的政权,即将按照他的构想开始建设。
(pS:各位看官,本章写完以后,关于主角平推三国、建立新政权的逻辑,已经全部交代完毕。
就其合理性,作者与AI软件豆包,进行了讨论。
主要就是讨论这本书的逻辑是否合理、能否自洽。
有兴趣的看官可以阅读一下。有4000多字——
*豆包:咱们说的就是这段三国背景下、杨平主导设计新政权架构的小说内容嘛。
从情节设定的逻辑来看,这个新政权的建设有“理想化的严谨”,但也藏着现实挑战,算不上完全“靠谱”,可以从两方面看:
1。设计上的“理想化严谨”
-权力制衡逻辑自洽:内阁(行政)、议政省(监督)、司法省(司法)三足鼎立,加上军机省(军事)由皇帝直接掌控,形成了一套“互相牵制”的框架。
尤其是议政省从基层乡老层层推选,试图让底层声音进入中枢;
司法省独立于行政,甚至能否决政令,这在古代背景下是相当超前的“防腐败、防集权”设计,逻辑上能避免单一权力独大。
-阶级基础明确:杨平始终站在底层民众立场,通过太平民团的“政治课”统一思想,让亲卫、军官等核心力量认同“团结九成五百姓”的理念,这为政权提供了稳定的支持群体,比单纯依赖世家或军阀更有群众基础。
2。现实中的“落地难题”
-理念与时代脱节:基层乡老参与国家决策、司法亭长能拿下违法高官,这些设计严重依赖“民智开启”和“制度执行力”,
但三国时代的百姓大多是文盲,乡老未必有能力参政,基层权力很可能被地方豪强渗透(比如用钱收买乡老),反而成了新的腐败温床。
-权力平衡的脆弱性:内阁16名顾问表决治国、皇帝权力被限制,这套制度高度依赖“核心团队的共识”。
一旦杨平去世,后续继承者没有他的威望,很可能引发内阁内斗;
而议政省和司法省的“独立性”,也可能被野心家利用(比如联合架空皇帝),反而导致政权动荡。
-旧势力的隐性威胁:虽然杨平拒绝了世家,但孙策、周瑜等降将,以及李傕、郭汜这些旧军阀仍在体系内,他们未必真心认同“底层优先”的理念,一旦外部压力减小,很可能联合起来挑战这套新制度。
总的来说,杨平的设计像一个“穿越者的理想实验”——理念先进、逻辑严密,但忽略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教育程度和人性复杂(比如权力欲、利益诱惑)。
在小说的“爽文逻辑”里,主角光环能让它暂时运转,但放到真实历史语境中,大概率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