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杨平附上了组织架构示意图与文字说明,理解起来并不费力。
不多时,便有人看完,开始与身旁相熟之人窃窃私语。
与杨平同坐主位的吕姝,此前虽听过他提及新国度的行政框架,此刻细看之下,望向杨平的眼中满是崇敬,心中却又有些忐忑——
自家夫君太过优秀,反倒让她倍感压力。
杨平的太平民团治下推行简体汉字,这对李傕、郭汜、孙策、周瑜等人不算友好。
但汉字奇妙的是,能看懂繁体字的人,大多也能读懂简体字。
李傕、郭汜这两位武夫,早已被杨平一波接一波的操作震撼得麻木,看这份详细计划时竟似有了“抗体”;
孙策与周瑜则不同,昨日下午见识过杨平那场盛大婚礼上的种种奇事,已是震惊不已,
此刻再看新国家的组织架构,忽然发觉:别说他们这些地方诸侯像草台班子,就连刘氏朝廷在这套架构面前,也同样相形见绌,毫无可比性。
见众人开始讨论,杨平清了清嗓子:“诸位,现在我们一同讨论下,本都督设计的这新政权行政架构是否可行?”
碍于杨平的权威,在场众人纷纷起身,欲表示由他一言而决即可。
谁知杨平见此,抬手道:“诸位都坐下吧。
一个能造福百姓、长久存在的政治体制与行政制度,并非靠一人一言而决,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下面由本都督提问,诸位谈谈自己的理解。”
待众人坐下,杨平点名:“孔明,你来说说,内阁为何物?”
诸葛亮这几个月,已将太平民团研究得透彻起身回答:“回禀都督。诸位同僚,依我所见:
所谓内阁,便是朝廷的行政中枢所在。
都督在计划书中明确提到,新政权的内阁,将由目前的大都督府扩编而成。”
诸葛亮顿了顿,继续说道:“内阁将设十六名顾问,协助都督处理国家大事。
其中,六位内阁顾问负责天下划分的六个片区事务(西北、河北、西南、黄淮、东部、湖广),
整理辖区内何州呈报之事,并拟定解决方案,经都督审阅无误后盖印发往各地执行;
另有六位顾问分管各部事务,三位顾问负责军机事务,一位顾问负责都督家(皇家)事务。
计划中写明,若都督外出巡视,国家大事。由这十六名顾问表决后用印,便可下发各单位执行。不知属下所说是否正确?”
杨平的内阁,说白了是在分权——将全国按地区划分,却不在地方设行政单位,事务全由内阁设置六个行台处理,意在防范割据。
而所谓的,他出巡时由顾问负责全国事务,实则是皇帝强势时可当橡皮图章,仅负责盖印;
皇帝无力时,顾问们便能联合起来将其架空,让他当个吉祥物——这属于高层集体民主制。
任何时候,全体民主制未必可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能从基层杀出重围进入中枢的,绝非蠢人,十几人足以治理好天下。
不过这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皇权会被大大削弱,制度成熟后,皇帝可能形同虚设。
甚至在民智开启、达到杨平理想状态时,皇帝便不再被需要。
“诸位,这内阁如何?”
在场几位凑数的师级军官看得云里雾里,
但周瑜、孙策、贾诩、诸葛亮、鲁肃、齐峰、陈兰等人,却都洞悉了杨平中央内阁的深层含义。
杨平发问后,一直追随他的齐峰起身行礼:“都督,若如此设置内阁,您的权威何在?!”
齐峰会有此问,是因杨平还给内阁、皇权加了层“牢笼”。
见齐峰维护自己,杨平心中欣慰,面上却依旧平淡:“齐峰司马既如此问,
便由你来向大家阐述一下,本都督即将设置的议政省作何用处?”
齐峰作为最早一批太平民团成员,也是杨平麾下综合实力最强的官员之一,对计划的理解颇为通透。
他朗声答道:“都督,诸位同僚,根据计划,朝廷最高行政单位是内阁,但旁边设有监察单位——议政省。
大家都知道,我太平民团治下各乡,除乡长、保长外,还会由全体成年乡民选出三名乡老。
乡老与品无级,却执掌乡政府大印的一部分——乡长执掌一半,另一半分成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