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 第218章 蔡文姬的用处(第3页)

第218章 蔡文姬的用处(第3页)

但蔡文姬却没有入座,而是对着杨平再拜说道:“杨都督,可否送我去兖州,我家师兄曹孟德处?”

蔡文姬这话一出,杨平这桌上的几人都面色奇怪地看向她。

得到杨平示意后,邹玉站起身来说:“蔡娘子,曹孟德已经于20多天前战死在徐州彭城。”

“啊?”来的路上,蔡文姬想了一遍自己能投靠谁,最后想到的就是小时候见到的那位师兄,听说他占据一州之地,为一方诸侯,前去投靠应该比较稳妥。

听闻曹操战死,蔡文姬神色黯然,但很快又问道:“杨都督可否将我送归冀州邺城?”

杨平不耐烦和这柔柔弱弱的女人打交道,问道:“蔡娘子,你就这么想离开本都督的治下?”

只见蔡文姬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让在场所有人想拔刀砍她的话:“我蔡家世代为汉臣,怎可久待反贼营地。”

“喝啊!”刘处、李傕、郭汜等人纷纷起身,对蔡文姬怒目而视。

杨平也是变了面色,毕竟自从他起兵以来,还没有人敢当面骂他反贼(敢当面骂的人,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同时,杨平心里也在感慨:这蔡文姬脑子里装了那么多典籍,不会是读书读傻了吧?!

杨平正想驳斥她几句,忽然看到自己这桌上的一群大汉对着蔡文姬怒目而视,他忽然反应过来——自己跟一个弱女子较什么真。

于是,杨平对着主桌上的几人说道:“都给本都督坐下,一群男子汉……”

剩下的话不用杨平说,这帮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纷纷不忿地坐下了。

杨平对着蔡文姬和邹玉说道:“蔡娘子,本都督不欲与你做口舌之争。

邹司正,你带蔡娘子另选营帐,陪她吃顿晚饭,将我太平民团的主张、所作所为,告知蔡娘子。”

杨平又对着蔡文姬说道:“蔡娘子,本都督只与你说一句话:

不能让家人吃饱穿暖、不被外人欺负的家主,不是好家主;

不能让治下子民吃饱穿暖、活得舒坦,不能保证治下之民不受外族欺辱的朝廷,不是好朝廷!”

说完,杨平挥了挥手,邹玉带着一脸倔强的蔡文姬走出了营帐。

一个时辰后,邹玉再次带着蔡文姬来到了杨平的中军大帐。

此时,宴饮早已散场,帐内只剩杨平、吕布、贾诩、郭嘉四人,正低头处理着公文。

相较于一个时辰前,蔡文姬再见杨平,心中的敬畏已褪去了表面的虚浮,化作了源自心底的尊崇——

眼前这位清秀少年,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更将这份勇气实实在在地付诸了行动:

正如邹玉所言,杨平在治下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圣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又广施教化,邹玉掌管的礼部,核心便是让太平民团治下的百姓全部读书识字。

这两点,对出身文人家庭的蔡文姬震撼极大。仅凭此,“杨平反贼”的标签已在她心中悄然剥落,看向杨平的目光,竟与仰望圣人无异。

她恭恭敬敬地行礼,再未提及要去汉室朝廷控制的地盘——邹玉早已说清,如今汉室只被护民军打的剩河北一隅,天子刘协甚至下诏:召长城内外的胡人起兵相助。

她若此时前往邺城,难保不会再被送回匈奴,毕竟于夫罗虽被护民军斩杀,呼厨泉却已逃脱。

杨平示意邹玉与蔡文姬坐下,省去了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蔡娘子,本都督听闻:令尊有藏书数千卷,皆是华夏瑰宝。

可惜战乱之中大多焚毁,这般珍宝,岂能不为后世子孙所知?

不知蔡娘子尚能记起多少?”

蔡文姬略一思索,语气笃定:“家父藏书四千余卷,如今,我尚能默写恢复其中最重要的两千卷。”

(蔡文姬在文学界有极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曹操将她赎回来以后,她默写了500卷典籍。

为华夏文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文学界才对她进行了具体的考证,确定了他的出生年为西历177年。)

杨平闻言起身,神色郑重:“蔡先生,本都督欲聘你为太平民团礼部顾问,为正五品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