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低头看护盾面板。五人中,两人护盾低于35%,一人左臂还在渗血。弹药存量显示,高强度射击最多还能支撑两次集火。
她抬头,盯着空中那两台炮台。它们没追进来,而是悬在凹地外,光束在入口处来回扫射,像在织一张网。
但节奏变了。
不再是47秒一次脉冲,而是39秒,36秒,越来越快。而且光束开始做不规则偏移,不再是固定轨迹。
敌人在适应。
她闭眼,把刚才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第一次,她看到了攻击落点的提前预判;第二次,她锁定了结构弱点;第三次,她捕捉到了干扰波的周期性衰减。
这些信息,护盾系统能学会吗?
小舟低声问:“还能用那能力吗?”
林晚睁开眼:“最后一次,留着。”
“留到什么时候?”
“系统完全失效的时候。”
小舟没再问。他调出护盾的预警模型,发现刚才录入的两次预判数据已经开始生成基础算法。虽然识别率只有61%,但至少能提前0。2秒发出警报。
“够用了。”他说,“只要能抢出这0。2秒,我们就能动。”
林晚点头。她靠在掩体上,把刚才的战斗重新推演了一遍。敌人的反应速度比预想快,但再快也有规律。就像人再擅长掩饰,眼神一闪,情绪就漏了。
她忽然意识到,“心灵洞察之镜”不只是看人。
它能看“意图”。
炮台的攻击模式,本质上也是“意图”的延伸——锁定、充能、释放,每一步都有心理惯性。只要抓住那个惯性,就能预判。
她抬手,在空中画了个三角,又划掉底边,指向左后角。
小舟立刻明白:“你是说,它们不会一直守在外面?会进来?”
林晚没回答,只是盯着入口。如果她是敌人,看到目标躲进凹地,第一反应是封锁,第二反应是清剿。不会让他们安稳待着。
她把护盾面板调到共享模式,标出三处可能的突入点。小舟接手,开始布置交叉火力点。
“你休息一会儿。”他说,“接下来靠系统。”
林晚没动。她盯着护盾的能源读数,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被动吸收模式下,护盾虽然抗干扰,但能量恢复速度几乎为零。他们进来了,但也被困住了。
除非……
她再次凝视空中炮台,试图用“心灵洞察之镜”捕捉更多细节。但刚集中精神,太阳穴就传来一阵刺痛,像有根针在扎。她知道,这是能力使用极限的警告。
不能再用了。
她闭眼,靠在掩体上,手指轻轻敲着膝盖。不是信号,只是让自己清醒。
远处,炮台的光束扫过入口,频率越来越乱。
突然,其中一台偏转角度,光束打在凹地侧壁上,溅起一片火星。
林晚睁开眼。
那不是攻击。
是试探。
她在等下一次干扰波衰减的0。8秒窗口。队伍必须在那段时间内完成位置调整,否则下一轮攻击来临时,护盾可能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