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接触路径(非直接)
写完,她转身看向三人。“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确保他们愿意开口?他们如果知道我们在查深井计划,第一反应一定是回避。”
“我们可以伪装成能源局后续项目组的调查员。”小舟提议,“就说在做历史资料回收,需要补充当年的技术细节。”
“不行。”林晚摇头,“这种借口太容易被识破。而且一旦他们察觉我们真正目的,反而会切断所有联系。”
苏悦忽然说:“也许不用我们去问。我们可以让他们主动想起。”
三人同时看向她。
“记忆不是靠提问唤醒的。”她解释,“是靠触发。一个熟悉的设备声音,一段老式操作界面,甚至是一句当年常用的术语——这些都可能让他们下意识地回应。”
林晚眼神微动。
“你是说……用信号试探?”老陈反应过来,“播放那段波形,看他们有没有反应?”
“不只是播放。”苏悦说,“我们可以把信号压缩成一段低频脉冲,通过地下电缆或公共广播系统定向传输。如果他们曾经长期操作这类设备,身体会形成条件反射——比如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或者突然抬头寻找声源。”
林晚盯着白板上的“07-23”,片刻后点头。“可行。但必须小心。不能让信号太强,否则会引起系统误判,甚至激活深层协议。”
“我可以做衰减处理。”老陈说,“把功率压到最低,只保留特征频率。就像……轻轻敲一下门,而不是撞开它。”
林晚最后看了一眼时间。
残渣连接倒计时:68小时12分。
“准备信号发射。”她说,“目标区域——城南老住宅区东侧单元。时间定在今晚十点,等他进入休息状态后再进行,避免惊动。”
没人提出异议。
小舟开始调整波形编码,老陈搭建微型发射装置,苏悦则重新校准无人机监控角度,确保能捕捉到任何细微的身体反应。
林晚回到座位,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出一条时间线。从今晚的信号试探,到明日清晨的轨迹确认,再到后天凌晨的首次接触尝试。每一步都标上风险等级和备用方案。
她的手很稳,但指节泛青。
药效正在消退,头痛重新爬上后脑。她没叫人,也没停下,只是把笔握得更紧了些。
窗外,云层低垂,遮住了最后一丝天光。
室内,主屏上的波形图缓缓滚动,像一条沉睡的脉搏。
发射器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起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