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
清晨醒来,天色才刚蒙蒙亮,窗外已有鸟雀叽叽喳喳地叫着。风从院子里吹进来,带着一股淡淡的青草气息。我翻了个身,片刻后才坐起身来。阿强还在炕上呼呼大睡,呼吸沉稳,昨晚似乎又折腾得太晚。他这一趟留在村里,整个人仿佛也被这片土地同化了,没了城里的紧张节奏,日子过得随性自在。
我轻轻下炕,推门走到院子里。母亲已经在淘米,父亲蹲在屋檐下削一根木棍,准备绑在锄头柄上。他见我出来,抬头笑了笑:“今天集市,你要不要跟着去转转?村里人都去,热闹得很。”
我心头微动。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赶集,熙熙攘攘的人群、摆满货物的摊子,还有那股混杂着油炸食品和牲畜气息的味道,都是记忆深处的印记。许久未曾亲历,光是想想便觉心里一阵暖意。我点了点头:“去,肯定去。”
吃过早饭后,村口已陆陆续续有人挑担牵牛往镇上赶。阿强被我硬生生拖起来,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嘴里嘟囔:“这大清早的,真不如在家睡觉。”可一听说是集市,他立刻精神起来:“那得去看看,听说集市上卖的烧饼特别香。”
父亲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后座绑了几个篮子,准备买点日用品和种子。母亲拎着布袋,说要添些调料和针线。兰兰恰好路过,笑着打招呼:“我正想去呢,咱们一道吧。”母亲便爽快应下。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镇上走去。沿途是青青的田野,偶尔传来牛哞声。阳光逐渐升起,照在露水未干的麦叶上,闪着细碎的光。阿强一边走一边哼小曲,不时指着路边的野花胡乱取名,引得兰兰直乐:“你这些花名怕是你自己编的吧?”
快到镇子时,人群渐渐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农人推着手推车,孩子们追逐打闹,空气里弥漫着油炸麻花的香味。集市就在镇子中央一条长街上,摊子一字排开,卖什么的都有:瓜果蔬菜、布匹衣裳、农具杂货,还有热气腾腾的小吃。
刚踏进集市,阿强便被烤串摊吸引,直嚷嚷着要买。我无奈笑笑,替他付了几串,他边吃边赞不绝口:“这才叫人间烟火啊!城里那些高档餐厅都比不上。”说得摊主乐呵呵地直点头。
父亲则去找卖种子的摊位,认真挑选。母亲买了些香料,还顺手给我添了一双布鞋。她轻声说:“你以前老穿皮鞋,现在在家,穿布鞋透气。”我心里微微一酸,接过鞋子,暗暗记下这份细心。
兰兰在布匹摊前停下,摸了摸一块蓝底白花的布,对我笑:“小时候你不是最喜欢拿这种布做风筝吗?我还记得你一次放飞在榆树顶,怎么都收不下来。”我一时怔住,脑海里浮现出那年夏天的场景。风筝高高挂在枝头,我们一群孩子仰头笑闹,那份单纯仿佛就在眼前。我忍不住笑了:“没想到你还记得。”
午时,太阳毒辣,集市上却愈发热闹。牲畜区传来牛羊的叫声,孩子们嚷嚷着要买糖葫芦,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我们在小吃摊前坐下歇脚,点了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母亲嫌油重,只喝了几口,父亲默默吃完,神情满足。阿强一边吃一边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有热气,有声音,有味道。”
我静静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心里慢慢浮上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城里的繁华再怎么耀眼,也少了这股接地气的温暖。
下午回村时,大家手里都拎满了东西。父亲扛着一袋玉米种,母亲抱着调料和布料,兰兰提着些小零食,阿强则得意洋洋地拿着一摞烧饼。路上,村里人你一句我一句,聊的全是今天买了什么,像是小小的庆典。
回到家,母亲便下厨,用新买的香料做了几道菜。兰兰在一旁帮忙择菜,阿强则自告奋勇去劈柴,不料劈得歪七扭八,引得母亲连连摇头:“这手艺,怕是半天也劈不出一堆来。”大家笑成一团。
傍晚饭桌上,父亲慢悠悠地说:“赶集是件小事,但能让人心里亮堂。人多热闹,日子就有盼头。”母亲也点头:“人不能总闷在家里,走出去看看,才知道日子还在往前走。”
我听着这话,心里像被轻轻触动。是啊,我一直沉溺在过去的阴影中,而眼前这烟火气,却正一点点将我拉回现实。
夜里,我独自坐在院子里,手里捧着日记本,借着月光写下今日感受:
“第七十一天。今日随父母阿强兰兰同去集市,人声鼎沸,气息热烈。昔日的童真记忆被唤醒,心里有久违的安稳。父亲依旧沉稳,母亲细心,兰兰温婉,阿强带来笑声。在这份热闹与温暖中,我似乎渐渐学会放下。往事依旧刺痛,但生活已在慢慢愈合。”
写完这些字,我抬头望向天际。月亮高悬,清辉洒落,村子静谧。耳畔传来远处狗吠声与虫鸣,那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安宁。我的心,也在这一刻,终于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