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元帝眼中精光一闪,沉吟道:“商贾逐利,未必愿受朝廷管制。”
林如海早有准备,恭声道:“陛下圣明。
故臣建议,以高息为饵,辅以朝廷背书,商贾自会心动。
况且,通商银号可设汇票制度,免去商贾长途携银之险,其便利性远胜私钱庄。”
弘元帝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奏折:“那其三呢?”
林如海目光坚定,声音低沉:“其三,设‘军饷银号’,专管边军粮饷。”
他压低声音,语气凝重,“边军粮饷常遭克扣,士卒怨声载道。
若由朝廷直拨银号发放,士卒凭票取银,可绝贪腐之弊,安定军心。”
弘元帝沉吟良久,缓缓摇头:“军饷一事牵涉甚广,边将权柄复杂,暂不宜轻动。”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林如海,“倒是这‘通商银号’。。。。。。”
林如海会意,立即补充道:“陛下,还有‘便民银号’之议,旨在许百姓存银生息,既可收聚民间闲散银两,又能以官银放贷,杜绝民间印子钱之害。”
弘元帝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疑虑:“百姓存银生息?官银放贷?此策前所未闻。
若百姓纷纷取息,银号如何维持?”
林如海胸有成竹,恭声道:“回陛下,存息三分,贷息五分,其中差额便是利润。
更可规定,凡借贷者需以田产、房契为抵押,如此可保万全。”
弘元帝手指轻叩御案,目光深邃,似在权衡利弊。
良久,他抬眼道:“这也是贾琮的建议?”
林如海微微颔首,恭声道:“陛下圣明。”
弘元帝轻笑,目光投向窗外的雪景:“贾琮近日……可还安分?”
林如海神色如常,恭声道:“琮儿近日忙于筹备婚事,闭门谢客,未曾与朝臣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弘元帝目光如炬,似笑非笑:“是吗?朕听闻,他昨日去了太子府上。”
林如海不慌不忙,坦然道:“琮儿身为太子少保,拜见太子乃分内之事。
据臣所知,二人只是品茶闲谈,未涉朝政。”
弘元帝轻笑,语气缓和:“哦?太子可没少在朕面前抱怨,说贾琮目中无人,故意消遣他。”
林如海微微一笑,恭声道:“琮儿年少气盛,若言语有失,还请陛下宽宥。
然其忠心,天地可鉴。”
弘元帝摆摆手,淡淡道:“罢了,朕不过随口一问。
此子虽桀骜,但确有大才。
此次献策,朕记他一功。”
林如海再度躬身:“谢陛下隆恩。”
。。。。。。
次日,圣旨自紫禁城传出,震动朝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设‘官银号’,专司权贵存银之事。
凡存银者,享‘永不抄没’之权(谋逆除外),子孙可继。
另设‘通商银号’,便利商贾汇兑。
户部侍郎林如海主持筹备,三日内呈细则。
钦此。”
圣旨一出,朝野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