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巧,白老师的爱人恰好在恭王府负责展览工作,那段时候正好在征集明清瓷,最后出价十八,收走了林思成补到一半的一只明代德化窑猪油白碗。
同时,为了研究已失传的唐代工艺,林思成收了白老师手中那两件仿唐代兽首杯和金钏。就是那次,王齐志才撺掇着让他申遗。
之后,白老师时不时的就会给林思成打电话,问一些鉴定方面的知识。所以,虽然只见过一次,但交情不算浅。
但林思成在意的不是白婉,而是她身边的那两位。
一位三十六七,和白婉年岁相当,两人挽着胳膊,应该是她爱人,在恭王府博物馆收藏部工作。
来这里,肯定是看好了什么拍品。
关键的是旁边那位: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于志远。
不……现在还不是副所长,应该只是主任。但这个所的主要职责,是以国家性题材为主题的创作研究。
再说直白点:研究及创作山河、红色、革命等题材的绘画作品。研究对象包括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梁……等等等等。
第一任所长,就是黄宾虹。
林思成顿感不妙:他怀疑,如果还想把之前看好的三位名家的那些作品收入囊中,估计得花大价钱……
转着念头,几个人从身边经过,林思成也转了一下脸,装作和叶安宁说话的样子。
两人相视一笑。
随后,正式开拍。
上来就是重头戏:翁同龢的水墨纸本,《三秋桂子》。
懂点近代史的都知道,这位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
状元及第,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同时,他还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师傅。
从秦到清,历史上只有六位双帝师,他为其一。
这位是正儿八经的帝党,更是坚决的主战派。甲午战争时,他屡请再战。之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请求割地,翁同龢坚决反对,宁愿多赔款。甚至提出先答应赔款,不过得先欠着,然后再筹银再建水军再战。
按计划,本来是让他和李鸿章一块去谈判的,但慈禧怕他去了容易谈崩,然后只派了李鸿章,再然后,就有了《马关条约》。
再之后,他主持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革职,永不叙用。
前世在故宫,林思成还看过他写的《甲午战备奏折》,还有光绪小时候他批改的算术作业。当时他还和王老太太开玩笑:不管哪一件,随便偷一张出去,都能卖个几百万。结果被老太太一顿骂。
再看这一件,画不大,只有1。2平尺(33cm*44cm),但跋极多,占幅是画心的三倍还有余,而且全是名家。
闻木犀香否,光绪乙未九月游常熟破山寺,陶浚宣记。钤印:浚宣印信(白),心云(朱)。这位是陶渊明四十五世孙,清末著名书法家。
翁为书,不多作画,光绪丙申四月杨岘。钤印:杨押(朱)。这位也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
矮笺淡墨着秋飔,想见风帘对烛时。子英仁兄大人属题,张謇。钤印:臣謇(朱)。这位更有名:光绪二十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收藏家。
溥仪的退位诏书,就是由他起草。辛亥革命时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主张实业救国,有名的大生纱厂,就是由他和盛怀宣共同创办。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是由他创办。
之后还有任伯年、吴昌硕、陆恢、刘燕翼、金尔珍、恽敏龄……林林总总共十位,留跋和题印的,无一不是名家。
再看估价,五万到七万?
林思成就觉得,把画上那些印章抠下来,都比这个卖得多。
但怪的是,会场内的热度并不是很高。五万起拍,只是两千两千的加,差不多快两分钟,才破八万。
按林思成之前猜想,顶多一分钟,就能突破十万,三分钟就能上五十万。
不是……这什么情况?
看他莫明其妙,叶安宁低声解释:“我问了一下,这幅画去年上过嘉德秋拍,当时预展,有一位国画院的教授鉴定后,认为这是民国时期的仿作:
一是桂叶笔力绵软,二是“龢”字“禾”部末笔乏力,且显犹豫。三是几方印的印泥呈色过亮……最主要的是墨不对,有油烟成份,而非贡墨。所以去年就流拍了,今天的估价才这么低……”
林思成一脸懵逼:笔力绵软,末笔犹豫,他看的时候,还真没看出这两点。就感觉,笔力行间尽是不愤和宣泄。
墨倒是对,确实有石油的油烟成份,但那时已是清末,洋墨正流行,同时期故宫内用油墨创作的藏品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