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地方挺多,但太细微,解释起来太麻烦。
一是颜料:为促使暗部提亮,提升海景的透明度,刘野的作品,无论是底料还是遮盖,一律用重晶石粉,即天然硫酸钡。
但这幅画,却用的现代油画最流行的化工合成钛白粉。
二是画布:刘野从不用国产画布,而是专程从德国定制。但这一幅,用的却是上海马利厂帆布。
三,折射率:刘野的《小海军系列》,无论是背光还是迎光,镜片一律做无光处理。这一幅却亮的刺眼。
预展时,因为叶安宁感兴趣,林思成只是捎带着看了一眼。当时他还想,搞不好就会有人上当,没想到会是陈总?
而中心揭牌时,陈阳焱送了那么重的礼,上个月在霍州,两兄妹又忙前忙后。明知道这是假的,林思成不可能不提醒。
叶安宁捅了捅他:“你不是说,隔行如隔山吗?”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当然!”
但他指的并非真伪的判断,而是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他认为,古玩之所以贵,在于补史之阙,正史之误,解史之谜,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自信。
即便是传统的现代艺术品,比如字画,同样能起到文化继承、技术革新,以及今人古续,传承民族人文精神的作用。
再说一点:哪怕从教育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小的时候学校里教,长大了电视里演,至少老百姓都懂一点,有文化基因,有市场基础。
但油画之类的当代西方艺术品,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冷大师的作品和照片没什么区别,用AI画的可能比他更好,却能在国内拍上亿。像纪晓岚、刘墉这样青史留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的作品,才拍几十万?
如果让林思成解释,他绞尽脑汁也圆不过来。
不是说大师画的不好,而是人为推动的因素太多。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出现一幅冷大师的画,只拍几千,林思成明知道十年后能上亿,但他依旧不会买。
光是运作模式和变现渠道,隔在林思成和市场中间的,已不仅仅是山,而是银河系……
暗暗感慨,拍卖继续。
卢真和卢梦也没在意,只当是林思成在和叶安宁在探讨图册中的哪一件拍品。
王齐志如愿以偿,拍下了刘海粟的素描。
十六开,比AV纸稍小点,但竞价十多轮,二十二万才落槌。
再之后,就进入了喜闻乐见的环节:流拍、流拍、还是流拍。
偶尔出现小有名气的作品,才会有人举牌,但基本都是以底价成交。
时不时的就有宾客起身,不到半小时走了大半。拍卖师也再懒得装腔作势,问一遍没人举牌,就换下一幅。八十多件西画加雕塑,加中间休息,将将用了一个小时。
接下来是书画专场,包括古代(明、清)、近现代(晚清、民国)、当代,以及西冷印社部分社员作品。王齐志比较感兴趣的《林则徐信札》、赵修能看好的《恽寿平山水图册》,就在里面。
林思成重点关注的“清四王”,并三位当代艺术家,以及玄烨、弘历的行书对联,都在这一场。
比起上一场,宾客多了六七倍还有余,两百人的会场坐的满满当当。
林思成的位置靠后,不断有人从身边经过,不时,他就会看到一两位熟悉的面孔。
中国画研究院、京城艺术发展基金会、北大图书馆、丰宝斋,京城文史研究馆,以及京城市文物商店(文物局)下属的几家文化公司。
这些,全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收藏、展览及研究机构,来的全是展览部门或收藏部门的负责人。这些人既然来这儿,就一个目的:拍卖会有各单位计划范围内的艺术品上拍。
当然,林思成认识他们,他们现在还不认识林思成。但他估计,老师和赵师兄之前看好的那两件,今天价格不会太低。
正转念间,两男两女从身边经过。
起初,林思成没在意,但突然,叶安宁转过头,又遮住脸,还冲他挤了挤眼。
林思成心下狐疑,再定睛一眼,眼皮跳了一下:白老师,白婉!
怪不得叶表姐做贼似的?
就去年秋天,这位到西京旅游,在钟楼买了一件唐代的兽首玛瑙杯和唐代的缠臂金钏。叶安宁带她找林思成鉴定,结果两件都是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