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抱起那只碗,先摸了摸,又对着灯看了看,最后敲了一下。
随着“当”的一声,他一声叹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林思成差点没崩住。
他念叨的是北宋欧阳修《归田录》中的那一句:色如天,声如磬,明如镜……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但人欧阳修说的是后周时的柴窑。
柴窑和耀州窑都继承自越窑,技术有共同之处。但与之相比,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历史影响,并器物的质量,耀州窑都要差一点。
像他手里这一件,则差的更远,和天青釉基本不沾边,至多称为淡青釉。
正转念间,他抬起头来:“林主任,这个是从哪里借的,铜川?”
借?
林思成一头雾水:“刘处长,就咱们这烧的,非遗中心!”
刘处长猛的怔住。
他才听明白,这是林思成自己仿的。
只以为这位领导是新调来的,可能不太了解,林思成解释了一下:“刘处长,年前的时候,我去铜川考察学习过一段时间……”
“不是……”刘处长瞪大眼睛,“你不是只‘学’了雕刻工艺和茶叶末釉吗?”
林思成反倒愣住了:谁说的?
茶叶末釉连孟所长都不会,我跟谁学?
就一个两刀泥的刻工,看两遍就会,哪需要耗二十天?
这么多人面前,不好打人脸,林思成模棱两可:“铜川瓷研所提供的样品比较多,就多试了一下……”
试出来的?
刘处长嗫动着嘴唇,不知道说什以的好:不是,林主任,这是人家的核心工艺。不像刻工,浸釉,你能看,也能偷师。烧制的关键工序,像迭温,烧制氛围都在工厂里完成,你怎么偷?
要说只靠样本,只靠做实验硬推,刘处长是不大信的……
沉默了好一阵,他指了指盘口:“林主任,能不能请教一下,这个釉色,就这种介于青黄与青灰中间的青蓝,并玻质化的玉质感,是怎么实现的?釉面晦暗和流釉现像,又是怎么解决的?”
咦,还真是个内行?
林思成惊了一下:“釉中钾(KO)含量提升至钙-碱类釉范围,促进釉色青蓝化,并抑制钙长石结晶过量生长……”
刘处长比他更惊:不是,你真给人家破解了?
怪不得王副市长隔三岔五就往区里跑,过年的时候都没断过?
你把人家的发财树给人家挖了你知不知道?
一愣就是好久,他直接掠过那樽梅瓶,提起了倒流壶:“林主任,再请教一下:导管与胎体膨胀系数差异怎么解决,内部塑形的稳定结构怎么实现?”
“这个有点复杂,我说简单点……”
林思成伸着手指,点过壶口、壶身、壶底:利用“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内部置双导管系统:即壶内设置两根导管,注水管连接底部孔洞,出水管连接壶嘴……”
“整体塑形大致采用倒制三烧法,即分段拉坯、内置导管、封口复烧,膨胀差异通过三次高温窑变解决,同时确保结构稳定……”
刘处长眼睛都圆了:林主任啊林主任,我只是随口一问,你也是真敢讲?
淡青釉和双刀法算什么,这个才是耀州瓷的命根子。
他也算是知道,院领导刚才往台上支下巴是什么意:东西都烧出来了,哪还需要什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