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别以为王秘书性子太浮,不太稳重,有类似的感觉的不止他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局领导基本都是这样的想法。
就感觉,林思成讲的很简单,连他们这种外行都能听懂。
但为什么个个都是一脸凝重,笔杆子抡的飞快,生怕林思成突然跳过去。
要不是局里带来的研究员也是这样,他们都怀疑,是不是学院提前安排过……
好像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坐陪的副院长低声解释了一下:
“主要是古代高窑温技术不过关,二是当时的耀州窑还是以生产民用瓷为主,所以像台上这种接近于贡瓷的茶叶末釉,生产的极少。
再者年代比较久远,留存下来的文物就更少,可供研究的样本也就少。继而,研究的机构就少。所以,比较权威、详实,并可供查询学习的资料自然也就更少……
就像林思成刚才讲的这些:铁、锰、镁结晶的斑状釉、窑温1280度以上、还原焰烧制,铁元素在缺氧环境下形成氧化亚铁及结晶等等,都属于古代耀州窑茶叶末釉的关键技术,不好查,也查不到……”
就像受了林思成的传染,院领导波澜不惊,平铺直叙,但几个局领导却慢慢的睁圆了眼睛。
景院长你说啥,林思成讲的是茶叶末釉的关键技术?
不是……这技术失传了呀?
犹记昨开张那天,来的那几位铜川的领导。之后,那几位级别高的去区里,级别低一点的去各局。
足足缠磨了十多天,好话说尽,什么条件都敢答应,要求就一点:茶叶末釉。
林思成倒好,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拿出来讲?
院领导又笑了一下:“只是唐代的技术,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其本没有什么实用性。再者,需要系统性、长期性的学习,且要结合实践,光是听培训课,基本学不到什么……”
意思就是,林思成今天讲的,才只是皮毛?
但再是皮毛,也是失传的技术……
一时讶然,工业局的领导压低声音:“景院长,验证过没有?”
“当然!”
景副院长回了一句,往台上支了支下巴。
几位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他指的是林思成,下意识的抬起头。
定睛一看,唐代注子被收了下去,助理又托上来几件。
同时,屏幕上画面一闪,先是无花的淡青釉花形盏,然后是一樽青釉刻花梅瓶,最后是一樽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同时,大屏上显示出图片,最上面标注着一行大字:五代耀州窑!
图片刚刚出来,有人“咦”的一声。
乍一看,器形也罢,釉色也罢,以及纹饰,刻工……都和已出土的五代耀州瓷没区别。
但问题是,都很新,不论是实物,还是照片,烁烁生光。
再者离的也有些远,所以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这是从博物馆借来的文物,还是新仿的赝品。
仔细的瞅了两眼,第二排的一位举起了手:“林主任,这几件是文物,还是仿品?”
林思成正要开讲,怔了一下:“当然是仿品!”
举手的那位眼睛一亮,站了起来,“林老师,能不能上手看看?”
不是……大哥,我这培训呢?
再说了,几件仿品,你好个什么奇?
正狐疑着,副院长使了个眼色:“这位是工业局技术规划处的刘处长……”
明白了,可能是个内行。
林思成点了点头,刘处长三步并作两步上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