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崇祯却异常沉得住气,硬是压下了请战的浪潮。
他心里清楚:仗要打,但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练的“新军”参与!
没有战功,这支新军如何立威?
将来如何压制那些骄兵悍将和盘根错节的势力?
没有枪杆子撑腰,灭了女真,自己恐怕就成了周天子,只是个摆设了。
如今这支新军,内部格局颇为奇妙。
罗马有两个都城,大明也有两个都城。
蛮族继承了罗马的名号,蛮族也以为大明复仇而入关。
罗马有边墙,大明也有边墙。
罗马是帝国,大明也是帝国。
罗马神圣,大明受命于天也神圣。
罗马有内海,大明也有内海。
罗马皇帝叫君士坦丁,大明最后的继承人教名也是君士坦丁。
所以,大明就是罗马,罗马就是大明。
新军也是罗马化,三巨头共治。
新军只有宗室子弟和招募的良家子,由崇祯直接掌控。
宗室子弟自然围着福王转,自觉高人一等。
但福王得了崇祯密授机宜,反而对宗室要求极严,对良家子倒平等相待。
后来,郑成功和李定国入京,被崇祯收为义子,扔进新军当教官,良家子们立刻找到了主心骨,唯二人马首是瞻。
太子朱慈烺年纪虽小,也被塞了进去,算是宗室一脉的另一面旗帜。
于是,新军里隐隐形成了三股势力,互相别苗头,但又保持着良性竞争。
崇祯乐见其成,指望他们在未来的战火中淬炼成真正的生死兄弟。
为了进一步捆绑利益,崇祯更是大手笔联姻。
李定国、郑成功不仅成了义子,还成了驸马爷,太子的妹夫。
同时,崇祯亲自为太子朱慈烺定下了太子妃的人选——郑芝龙的女儿。
不过郑芝龙的女儿有外族血脉,不适合当太子妃,所以崇祯允许他从家族中过继。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你郑家未来那点破事,朕不仅不追究了,还要让你当国丈,富贵与国同休!
面对崇祯抛出的橄榄枝,郑芝龙也是心潮澎湃。
崇祯找他商量,是否愿意将麾下庞大的私人船队改组为“大明海军”?
这意味着,以前揣进郑家口袋的航道税,以后就得进国库了。
郑芝龙眼皮子活络,自然有些肉疼。
崇祯深知其为人,立刻加码:“明俨(郑成功)现在是朕的义子,太子大婚前,朕会按宗室规矩给他封王。”
“你若愿改组海军,朕亦可为你封王,让你另一个儿子可以降等袭爵、世袭罔替。”
“改组后,你五服外的亲戚照样可以做海贸生意!”
这诱惑太大了!
尤其是“王爵”,很可能是实封,意味着真正的裂土封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