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许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他其实还是没能摸清楚当时边军普通士卒的生存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以什么维生,他们的底线是什么,他们最在乎什么而又不在乎什么……】
【要想改革这种真的会影响千家万户的东西,至少也得先得到一部分军心,最起码让这些士卒愿意试一试——不然的话……】
这也确实是许铭在推动变革的时候,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这种问题翻过来问问咱们这种领头的人,在那时,那个巡抚许铭在上任前,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什么想法,已经无从得知……
不少百姓们都有几分唏嘘感慨。
这通篇看到这里,其实能看出来一个东西——这巡抚许铭,确实不是什么恶人,不是什么大恶人。
只不过,人家和他们这样的人家呀确实,属于是相隔甚远,一个天一个地,所以,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如何能够和人家说得上话,如何能够和他们交流过,如何……
既然没法交流,难以交流,也没多长时间就交流,那个巡抚许铭,也不会真的知道了普通百姓们心里大体上的想法是什么,日常的日子怎么样,百姓们讨厌什么样的,以及,大部分普通百姓的心理底线到底是什么样子……
正如这上面讲的那样,如果是打算改革军务,并且不打算影响了普通士卒过日子,甚至还想要改善一下普通士卒们的生活,那么,只是怀抱着一腔热情满腔热血也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许铭虽然确实情况调查的不够充足,但是至少也确实是敢于调查,并且调查了一部分情况,最终,还试图了解更多。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在了解了更为充足的情况之前,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不能直接断言、然后往下推进的——你摸透了情况了吗?你搞明白这里面的利益网络了吗?你知道那些士卒们为什么被控制、那些人如何控制他们的了吗?
同时,办事儿不能急躁,不能总想着我今天探查了初步情况,然后就要立刻出一个章程,然后后天就要推行下去。
着什么急呢?不能着急啊。
着急了,情况就不对了;慢慢来,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各类人的态度也能够来上一次比较全面了解。
在私事和家事上是如此,不能着急,不要着急,同理,等到国事天下大事的时候,也一样不能着急,不能慌乱,不能急迫。
要是急了,很可能会给那些将要受到政策制度变动的影响的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很有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这两种负面影响同时发生。届时……
【而随后,便是在巨大的不满和怨恨之情下,甘州的士卒暴动了——当然,这其中还是有组织人和非组织人的区分的。】
【甘州的组织人,和大同的组织人完全不一样,这边的组织人并非落魄不识字、也并非开门就没,甘州的组织者是有官身的,他就是和许铭这个巡抚名义上并列的总兵官,李隆。】
【没错,这一次组织了士卒们发动暴动,甚至还从中获取了相当多的利益的人,就是自己的这个权力欲望,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和士卒们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太多的相关方面的利益的。】
【与大同等一部分地区的兵变不一样,甘州的这一场兵变,固然有许铭思虑不周、太过急切等发生的事情,但是呢,士卒们也并非纯粹一腔激愤毫不在乎。而里面的幕后黑手,李隆,那也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简简单单快刀斩乱麻,单纯为了利益为了权力的争斗,想要除掉许铭这个不能为为自己所用的绊脚石而已。】
【没错,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加上多年的土皇帝的生涯,已经让李隆的胆子变得非常非常大,除去朝廷命官在他眼里也不算什么。】
朱棣冷哼一声,他确实非常不高兴。
如果说大同的这一场兵变,也是普通士卒们纯粹的激愤之情迸发,纯粹的自己选择,纯粹的自己有了这样的目标和心态——即使普通士卒的暴动中,也有着首领和听从首领指挥的人这两种群体。但是甘州不是这样。
前者,他朱棣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甚至能够就这么认了!
是的,他可以,特别是有了后者对比下他更加可以。
而后者,后者——他朱棣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允许!
这竟然能有地方上的总兵官,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能够把当地的资源和利益长久把持,并且保证自己能够继续吃空饷,挖朝廷的墙角,就能胆大包天到煽动士卒、组织士卒、胁迫士卒跑去围杀朝廷命官……
这种人,那是用尽一切机会和手段往上爬,只为了能够坐稳自己的位置,如果可以走到更高的位置上去,那么他就毫无顾忌,毫无底线,什么都能干。
比起那些多半只是奔着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的普通士卒,这种权欲熏心又毫无底线的人,显然才是更大的危险啊!
前面的那种普通士卒,在平时其实也不算什么,不至于说立刻影响到大明天下的存亡;但是后面的这种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那才会是让大明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家伙!
【总之,甘州的情况大致便是这样,至于后续,那就是许铭身死、朝廷惩处和应对的事情了,大体上和大同、辽东没有什么差别。】
【也正是因此,明朝朝廷的不少人在当时,才会觉得大同兵变就是甘州兵变的后续,就是大同效仿了甘州的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