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好。”
陈胜满意地点点头,指尖在茶案上轻轻画着圈,“还有四大国贸商铺,年货都备齐了吗?眼看就要到腊月,百姓们该开始办年货了。”
“早就备得差不多了!”
提到这个,陈越顿时来了精神,腰板都挺直了几分,像是在展示什么得意的成果,“肉食
——
猪肉、羊肉、鱼肉等都用盐腌好了,挂满了熏房,足足有五千斤。其中有一千斤是专门给孩童准备的小肉干,撕着就能吃,还不塞牙。”
他掰着手指头数着,语气里满是自豪,“粮食
——
各种米、面、油、豆子等装了满满二十个粮仓,有精米也有糙米,满足不同人家的需求。还特意备了些糯米,用来做年糕和汤圆。种子
——
新收的粟米、稻谷等种子都用石灰消了毒,装在陶罐里,贴上标签,注明了播种时间和注意事项。家具、农具都是上个月刚从工坊运来的,还带着新木头的香味,锄头、镰刀磨得锋利,桌椅板凳打磨得光滑,保证结实耐用。在王子您的带领下,各种新的食材层出不穷,酱油醋,包子面条,油条饺子,各种糖果水果也是丰富了起来。”
他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道:“衣物
——
从单衣到棉袄,从孩童的虎头鞋到老人的棉靴,样样齐全。光是孩童的虎头鞋就备了五百双,绣工精致,老虎的眼睛用的是黑色的琉璃珠,栩栩如生。厨具
——
铁锅、陶碗、铜壶,甚至连做年糕的石臼都备了一百个,石臼的内壁打磨得光滑,捣年糕时不会粘住。”
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臣让人挨个检查过质量,铁锅敲了敲,确保没有沙眼;棉衣拆了两件,查看厚度和棉花是不是新的;粮食也抽样检查了,保证没有发霉长虫的问题。绝对让百姓们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陈胜闻言笑了,眼角的线条柔和下来:“不光要放心,还要舒心。让商铺多挂些红灯笼,红绸子也多挂些,写些‘五谷丰登’‘阖家安康’的吉祥话,再请几个说书先生在铺子里说书,讲些喜庆的段子,添点年味。对了,告诉掌柜的,给那些买年货的老人和孩子发点糖果,不用贵的,就是些麦芽糖、芝麻糖之类的,意思意思就行。孩子们高兴了,年味儿就更足了。”
陈越连忙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飞快地记下:“臣这就去办!保证让四大商铺热热闹闹的,比庙会还红火,让百姓们高高兴兴地过年。”
此时,炉顶的最后一块红薯终于烤好了,外皮焦黑开裂,甜香弥漫了整个屋子,连空气都仿佛染上了一层甜意。陈胜拿起帕子包着红薯,递给陈越:“拿着路上吃,天寒地冻的,暖暖身子。路上小心些,雪厚路滑。”
陈越接过红薯,沉甸甸的暖意从掌心传到心底,像是揣了个小暖炉。他躬身行了一礼,动作恭敬而郑重:“谢王子。”
转身掀开帘子,大步走进漫天风雪中,厚实的棉帘在他身后缓缓落下,隔绝了屋内的暖意与屋外的严寒。那尊铁制回风炉依旧在屋中央静静燃烧,暗红的炭火映着窗外的白雪,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冬天里,华夏城的温暖与希望。
暮色渐浓时,陈林之回来了。他身上的棉袍落满了雪,像是裹了层白絮,帽檐上的冰碴晶莹剔透。他跺了跺脚上的雪,带进一阵寒气,脸上却带着兴奋的红晕,鼻尖冻得通红,像个熟透的樱桃。“王子,臣刚从西城的暖棚回来,那里的回风炉烧得正旺,二十多个老人围坐着烤火,有说有笑的,还有个老先生在教孩子们认字,用树枝在地上写,孩子们学得可认真了。”
他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快步走到炉边烤着,哈出的白气在暖空气中迅速消散,“各地县令也都派人去传消息了,让他们收到消息就立刻组织人手,挨家挨户巡查,务必保证每户百姓都能安稳过冬,谁也不敢怠慢。”
陈胜看着炉子里跳动的火苗,那火苗忽明忽暗,映得他眼底也泛起温暖的光。他忽然笑道:“林之叔辛苦了,快来烤烤火暖暖。你看这红薯啊,刚挖出来时灰头土脸的,裹着泥,沾着根,埋在土里毫不起眼,谁能想到烤熟了却这么香甜。”
他拿起一块红薯,在手里掂了掂,“咱们做的这些事,不就像烤红薯吗?眼下看着琐碎,今天查粮,明天备衣,后天又要管取暖,可日子久了,百姓们自然能尝到甜头,知道跟着华夏朝,日子能越过越红火。”
陈林之连连点头,拿起最后一块红薯递给陈胜,那红薯烤得恰到好处,外皮微焦,内里软糯:“王子说得是。等开春了,这红薯种满华夏的田野,百姓们的粮仓会更满,日子定会像这红薯一样,越来越甜,越来越有滋味。”
窗外的雪还在下,纷纷扬扬,像是永远不会停歇,将整个华夏城裹进一片洁白之中。屋内的炉火却越烧越旺,将两个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一幅温暖的剪影。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勾勒出一幅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画卷。夜色渐深,华夏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星星点点,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每一盏灯下,都有温暖的炉火跳动,都有期盼丰年的百姓围坐,都有这刚刚开始的、属于华夏的崭新故事,在风雪中静静流淌,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