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之子邓良,张飞次子张绍,李恢之子李遗,一个个功勋之后的名字映入眼帘。这是元从旧臣的延续,是帝国新贵族的根基,他自然乐见其成。
但他的目光却最终停留在了两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名字上。
马忠,巴郡阆中,寒门士子;
张嶷,巴郡南充,寒门士子。
这两个名字,在满页的世家子弟、功勋之后中,显得格外质朴,却也格外醒目。
刘瑁的指尖在这两个名字上轻轻摩挲,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赏。
只有刘瑁知道,这两个小家伙在历史上的蜀汉是多么的耀眼的存在。
马忠随武侯南征,抚平南中,功勋卓着;张嶷开发越巂,平定蛮夷,最终为国尽忠,杀身成仁,但他们却是蜀汉后期最坚实的砥柱!
刘瑁更清楚,像他们这样的寒门士子,才是科举制度真正的根基所在!
他们没有家学渊源,没有名师指点,能从千军万马中一路搏杀至此,靠的唯有那份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远超常人的刻苦。
他们,才是大汉未来最锋利的刀刃!
“此次取士,各部院寺监,尚有多少缺额?”刘瑁转头看向华歆,缓声问道。
华歆躬身答道:“回陛下,随着四州光复,政务繁杂,百废待兴,经吏部核算,此次各级官吏缺口,共计一百零三人!”
“告诉阅卷的考官们……”
刘瑁将名录轻轻放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要的,是能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实干之才,而非只会引经据典、空谈阔论的腐儒!策论部分,务必从严,凡言之无物、不切实际者,一概不取!”
“喏!”
“至于考题……就说说此次伐燕的失误以及未来的规划吧……”
“喏!”
数日后,贡院放榜之日。
那面悬挂着金榜的巨大影壁之前,早已是人山人海,喧哗鼎沸,无数翘首以盼的士子和闻讯赶来的百姓,将此地围得水泄不通……
“出来了!出来了!”
随着金榜的缓缓掉落,人群瞬间沸腾!
而当进士科三甲的名字出现在金榜之上,人群中更是爆发出阵阵难以置信的惊呼与议论。
进士科三甲:状元荀顗、榜眼董允、探花杜恕!
这个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荀顗,颍川荀氏之后,其父荀彧名满天下,而如今还在徐州的荀攸荀公达亦是其家族如今的当家人。
荀氏家学渊源,荀顗本人亦是才华横溢,夺魁本不稀奇。
但作为荀彧之子,他的登顶,无疑是刘瑁向天下释放的一个强烈的信号。
他刘瑁的胸襟,足以容纳昔日的对手,只要你有才,大汉的朝堂便有你的一席之地!
这既是对颍川荀氏的安抚与重用,也是在告诉所有新附之地的世家,归顺大汉,前途无量!
而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一个面容清秀、眼神坚毅的年轻人,在看到“董允”二字出现在榜眼位置时,紧紧地握住了拳头,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没有像旁人那般狂喜或高呼,只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千斤重担。
他做到了,虽然未能压过费祎当年的风头,但名列三甲,已足以对父亲有个交代了,也算没有辜负自己五年前的豪言……
至于探花杜恕,则是河东太守杜畿之子,京兆杜氏,同样是关中名门。
在如今的大汉,杜畿更是位高权重,其子能得此殊荣,既是家学使然,亦是自身才华的明证。
进士科三甲之后,马忠的名字赫然在列!虽未入三甲,却也高居前十,足以让他这个来自巴郡的寒门子弟,一步登天……
在进士科之后,其他各科的榜单,同样引人注目。
明算科之中,一个名叫吾粲的江东士子,以其精妙绝伦的算学才华,力压群雄,夺得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