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确实都是问题,太祖、成祖在大明初年多拟定的制度到了现在已经无法再推行下去了,世袭军官越来越多,朝廷根本无法安排,因为武官的官缺根本不够,朝廷历年所封赏的世袭武官,二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到了现在,已经是给大明造成了沉重的包袱。
而且所谓武官的袭职考核等,也逐渐流于形式,按照洪武年间的规定:“凡军官亡故,年老征伤,须以嫡长儿男承袭替职;或嫡长男早丧,及笃疾残疾,则嫡孙袭替;如无嫡子嫡孙,则庶长子袭替;若嫡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其应合承继弟男子侄。务要曾经操练,弓马熟闲,并当该卫所正官保结呈送。其审供查黄引选等项缘由,并与除授官员相同。”
但是实际在在中下级武官的袭职中,所谓考核武艺,还不如说是考核银子,而且什么百户、总旗之类的基层武官,他们的袭职一般都是在地方的都指挥使司走个过场,与其说是什么考核武艺,不如说是考核银子,基本上只要给钱就过,这点在大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而在各地的卫所军官中,尤其以京师的卫所军官最为冗滥,这点协理京营戎政赵锦的感受是最深的,他就说道:“陛下,在京所属指挥、千百户,多承袭祖父旧职莅事,或不谙事体,或不顾礼义,贪酷罢软,军务废弛。彼皆出自膏粱,素享富贵,惟务安佚,不习劳苦,贤智者少,荒怠者多,当有事之际,辄欲委以机务,莫不张皇失措,一筹莫展,不惟有负朝廷恩遇之隆,抑且恐误天下切要之事。”
徐渭也说道:“陛下,今天下武职,子弟生长庇荫之下,崇尚骄奢之习一旦承袭,侈然自满,纵欲无忌,间有一丁不识而花押莫判者,此皆平日失教养所致也。”
这点朱载坖也是很清楚,而且现在在大明,出现了一个极为怪诞的情况,一方面是朝廷豢养着远远超过大明军官编制数量的军官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岗位反而是空缺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武官可是要上阵搏命的,这些膏粱子弟哪有那个胆量,他们不愿真的带兵打仗,只愿意吃朝廷的俸禄,也就是当朝廷的带俸武官,只领俸禄而不干活,另一方面,朝廷也不敢将军国大事真的交给他们来办,朝廷对于他们的水平也是很清楚的,这些世袭武官难堪大用,地方守备又急需老成能干武官镇戍,以至“冗官多”而“真材少”,武官官缺严重。
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可笑的事情,朝廷豢养这些军官,原本是为了征讨不臣,现在这些人吃着朝廷俸禄,却不愿为朝廷出力,端朱家的碗,砸朱家的锅,对于朱载坖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决定先从卫所军官开始,整顿营务,撬动整个卫所体制的改革,第一点就是逼迫这些带俸官干活,吃了朝廷的粮饷,就要为朝廷干活,这点觉悟都没有,你当老朱家是做慈善的吗?
朱载坖发布上谕,裁减带俸武官的俸禄,除因战伤或者曾经立有军功因老病而带俸的武官之外,其余无故带俸的武官,都要减少俸禄,品级越高,相应减少的比例越大,朱载坖要通过这种方式,一来是减少朝廷的无效开支,二来是倒逼这些军官们为朝廷干活,吃了朝廷的俸禄,就要为朝廷干活,这点是必然的,除此之外,对于朝廷给予差遣,但是又借故不去的,一律住俸,也就是停止发放俸禄,朝廷的官缺,哪里由得挑三拣四的,服从命令是武官的本分,要是对于朝廷分配的职务不满就不去了,朝廷的法度何在?
这也是朱载坖要重点打击的对象,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大明,就是京师的卫所军官们极为普遍,如锦衣亲军等待遇优厚,容易升迁的地方,就是“一遇有缺,纷纭争补,至如各边总兵等官,及内臣文职子弟,亦多妄冒铨注,奔竞成风,莫此为甚。”
而朝廷要是分派他们是边疆地区,他们就借故不去,朱载坖才不会惯着他们,不愿意就从今以后不必再去了,也不必再吃朝廷的俸禄了,凡是不服从的朝廷安排的文武官吏,一律住俸,有世职也要视情况降袭甚至革除。
第二点就是大力开办军事教育,提高各级军官的素质,通过武学的教育,保障军官们的基本素质,随着大明官军火器化的水平提升,军事教育成为大明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从士卒们考选基层武官之外,对于卫所军官,一样要接受完整的军事教育,同时实施三级军事教育制度。
对于卫所百户以下,镇协官军队官以下的初级军官,由初级军事学院予以培训,在南北两京和天津、登州设立缁工马步炮初级学堂和海军航海、炮术学堂,负责培养大明水陆两军的初级军官,凡士卒因功升迁、考选世袭武官子弟等,都要进入学堂学习,并且经过考核之后方可授予职务,不管世袭职务是什么,毕业考核之后,一律以总旗或者排长分配到卫所或者镇协官军中效力,由世袭职务的,可以领取一份职务津贴,作为补偿。
而在京师设立陆军学堂和水师学堂,负责培养大明的中级军官,副千户升任千户、管带升任标统,水师当中要担任主力舰管带的,都必须经由陆军学堂和水师学堂培训考核之后方可升迁,在中级军事院校中,主要培养的是军官们的多兵种合同作战能力。
而在大明朝廷,则要设立国子武学,作为大明的最高军事学府,负责培养大明的高级军官,游击以上的军官,都必须在国子武学培训之后,方可任职,这样保证军官们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尤其是基层军官,起码的武艺和战术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