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比迪尼的将近30年的考古生涯中,他参加了无数次发掘,可是从来不会像发掘马迪克丘墟这样感到震惊。
他几乎难以置信,自从马迪克丘墟破土以来,5年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前的夏天,萨比迪尼和他的S国同事加马西博士还信心十足地认为,他们即将揭开传说中的古希伯拉王国的秘密。
根据公元前3500年闪米特人的陶土片的记载,希伯拉王国的社会相当发达,文化科技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时隔一千年的埃及人的羊皮书,则把希伯拉王国描绘成文化知识中心。《旧约》也曾提到希伯拉王国是希伯来人据以命名的先祖希伯的诞生之地。不过这个神秘王国的确切位置却始终是个谜。
探觅希伯拉王国的第一条可靠线索是以典型的考古方式找到的。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
1974年春,泰尔附近有个农夫在耕地时发现了一块两面刻着楔形文字的岩石。迄今为止,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拼音文字。
萨比迪尼和他的女同事加布里埃娜博士对那块岩石进行了拍照和碳测试,确定其年代在公元前3500年和3400年之间。
回到罗马后,女碑文专家加布里埃娜开始费力地释译岩石上的楔形文字。她年龄不到35岁,可已是当今通晓中东古方言的四位大师之一。
数星期的艰苦劳动化为令人惊愕的结果。岩石上的楔形文字表明:希伯拉王国横贯古代几条贸易通道,在现今阿勒颇南部和大马士革北部之间。
加布里埃娜的高兴很快就被气馁所代替。因为萨比迪尼提醒她,这片区域范围宽广,需要探查的大小丘墟可说不计其数。
接下来萨比迪尼在大沙漠上不怕风吹日晒地勘探了两年,最后确定马迪克丘墟可能是希伯拉王国的遗址。这个丘墟的陡峭形状,以及从中出土的大量青铜时代的陶土碎片,都是促使他作出判断的关健因素。
选定发掘马迪克丘墟意味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要组织发掘队,要筹集资金,要取得S政府的合作,要招募碑文专家、技师、绘图员、建筑师和专职文物人员。此外还要集合全部人马,解决他们的运送和住宿问题。
1976年初秋,在加马西博士的协助下,S政府终于批准了这次发掘。从经费上给予资助的除了罗马大学外,还有民间组织国际金字塔协会。
一个类似法国外籍兵团要塞那样的围场建了起来。高大的白色水泥墙壁围着一个个帐篷:卧室、工作室、餐室、制片室和医务室。
1977年7月,一支发掘队从西东方向挖进了马迪克丘墟。在离墩峰40英尺的粘土乱石中,他们首次找到一项重要的文物:一座青铜时代的门楼。门楼拱梁上面的雕刻画已经脱落,不过由于萨比迪尼的不倦努力,这幅雕刻画复了原。复原后的画面呈现公元前1600年的祝典场景。一队身穿长袍的祭司和蓄着长须的武士,还有努比亚奴隶,手牵着牛羊,向迦南人的神像巴阿勒鞠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墓掘(2)
发掘持续了几个星期,然后在总技师的建议下,告一段落。那期工程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清理隧洞,安装照明,排除地下水。
到了发掘的第二期工程末,他们挖到了一间暗室,内含大批文物,一尊赫梯少女榜样的金像;一个有翼长髯石狮;27件陶制品;还有一尊面目狰狞的青铜像,这是迦南人的邪神帕祖祖。
所有的出土文物都经过拍照、碳测试、分类,然后送往阿勒颇博物馆。
马迪克丘墟的其他暗室不断地发掘出文物,但是没有一样文物上面刻着文字。这个横贯中东古代重要贸易通道的丘墟持续保持缄默。一种失败的预感悄悄地在发掘队员中间蔓延开来。因为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书面文字更重要的了。
加布里埃娜尤其感到失望。直到现在,她的释译楔形文字的专长还没有得到发挥。她成了发掘队的编外摄影员。人们见她整天呆在深达60英尺的暗室和隧道里,手中尼肯牌照相机一刻也没休止。伴着照相机的持续卡嚓声,暗室不断闪现亮光。
在这几期发掘工程中,她为罗马大学图书馆文物档案室摄制了数百张照片。
她把摄制的迦南邪神帕祖祖的照片放大,挂在自己的工作室,旁边还挂着上次在I国发掘米吉多丘墟时摄制的另一张神像的放大照片。她禁不住对两个神像的外貌相似感到惊讶。中东好几个非基督教民族都崇拜这个邪神,此种现象并不奇怪。但相同模样的偶像同时出现在宗教信仰不同的两个国家,这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发掘的第四个夏天基本上是属于建筑师和技师的。他们清理隧洞,在暗处添加照明,修建连通不同深度挖掘平面的蛇形阶梯。
7月间的第一个星期里,发掘重新开始,然而整个队伍笼罩着不祥的气氛。日子一天天过去,寻找希伯拉王国的希望成了泡影。尽管各种各样的文物源源不断涌现,但考古学家宁愿要一星半点文字,也不要那么多金器雕像。
仿佛冥冥之中有个神灵在作弄他们,抛出大量线索,却隐瞒着关键秘密——证实当地居住者身份的文字。尽管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希伯拉王国依然是个谜。
2
萨比迪尼教授坐在围场外的敞篷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