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12)
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坚定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参加领导广州起义。
这两次起义和秋收起义,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夜半枪声连角起,广州工农兵起义。
红旗飘上越王台,君是当年好战士。
广州起义30年之后,叶剑英为安徽籍烈士张子珍墓碑题写了这首诗,并发表在纪念起义30周年的《南方日报》等报刊上。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这次伟大起义的革命壮举,同时也高度赞扬了革命烈士的英雄行为。
又过30年,叶剑英同志逝世后,他的灵骨也安葬在广州烈士陵园,与他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君是当年好战士”,这既是写给张子珍烈士的赞词,也是对起义英雄群像的颂歌,激励后人踏着英烈足迹向前。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叶剑英这位当年广州起义的好战士。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1)
在中央苏区多次被“围剿”和长征途中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紧要关头,叶剑英身处逆境,毫无畏惧,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为党立了大功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潜移香港,转道苏联学习回国,于1931年4月由上海辗转到达中央苏区。
正赶上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叶剑英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处在反“围剿”斗争的第一线。
他拜毛泽东为师,边学习边参与指挥作战。
不久,红军以三万兵力,在十五天内,由西向东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歼灭国民党军三万余人。
叶剑英在总司令部里,认真学习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作战的艺术,同时注意调查研究,掌握敌情我情,逐步取得了运筹指挥的发言权。
当年7月至9月,中央苏区军民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
两次反“围剿”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叶剑英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在红都瑞金成立,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叶剑英任中革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长(即总参谋长)。
叶剑英担任总参谋长以后,一方面继续协助朱德等人指挥作战,同时,以大量精力,抓紧进行司令部机关的建设。
调整机构,起草条令,确立制度,使之逐步走上正规化,成为灵通精干的统帅机关。
1932年5月,蒋介石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他下令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的国民党军牵制中央根据地红军的主力,准备大举进攻中央根据地。
叶剑英积极协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组织指挥苏区军民,积极进行反击敌人第四次“围剿”的作战。
7月初,他参与部署红军发起南雄、水口战役,打击了向江西“进剿”的国民党军粤军部队的气焰,稳定了中央根据地的南翼。
8月,他根据苏区中央局确定红军向北作战行动决定,领导参谋人员制定了先打乐安,再攻宜黄的作战计划。
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红一方面军攻克乐安、宜黄,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异常残酷紧张的反“围剿”作战期间,处在逆境中的叶剑英始终保持紧张乐观的情绪,勤于侦察,精于运筹,不避艰险,深入前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高度赞扬。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叶参座”。
一、在反“围剿”战役失利的境遇中,能上能下,战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