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9部分(第6页)

第9部分(第6页)

55.9

63.7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经济》,第 142—143 页,表

38—;和第 512—513 页,表 G-1。

问题变得复杂,在于用什么样的定义去界说“手工业”和各种手工业之

间实质上不同的经历,以及大多数解说者据以谈他们的看法的几次实地调查

的时间选择。与家庭单位无关的城市或半城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工场,至

少从唐代起就出现在中国的经济中了。不过,用就业和产量来衡量的它们的

重要性,至少在 1912 年以前,并在较小但未确知的程度上,在随后的 40 年

中被农村和城市的单个家庭的手工业生产所掩盖了。①例如,这是可以想象

的,曾经基本上是一种农家手工业的手工纺纱的绝对产量在 20 世纪下降了,

而全部或部分与此对应的,是在许多手工业作坊中有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

手工业作坊是在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工厂生产的刺激下出现的。这些小型

工厂,特点是雇用很少的工人,没有机械动力,为出口的农产品加工(如轧

棉和缫丝),或作为分包者向现代工厂供应零配件,或冒险仿制比较粗糙和

②这个意思包含在彭泽益对资料的编排中,见他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有价值

的文献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①见费惟恺:《经济趋向,1870—1911 年》,《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1 章。

便宜的工厂制品(如纺织品、卷烟、火柴和面粉)。①所以,中国初期工业化

的一个重要部分,跟日本一样,采取的形式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

适应中国具备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高劳资比。

有些手工业没有经受住竞争。进口的煤油几乎代替了点灯用的植物油。

在 20 世纪头 25 年中曾经是繁荣的丝织业,从 20 年代末开始衰落,原因很多:

日本人的竞争,1931 年后失去像满洲这样的市场,人造丝的出现,以及国际

市场普遍不景气。②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茶叶出口下降,也许说明茶叶

工业遇到了困难,尽管我们不大知道国内需求的变化。不过,无论是丝或是

茶的情况,都不是说从 19 世纪起有一个简单的直线下降,原因是手工业产品

被工厂产品所取代。

至于棉纺手工业,我们可以谈得更具体些。布鲁斯?雷诺兹发现,手工

纱的绝对产量及其在纱的总供应量中所占份额,在 1875—1905 年间急剧下

降,然后下降放慢,直到 1919 年,随后又急剧下降,直到 1931 年(表 8)。

③对照之下,手工编织在 1875—1931 年间所占的相应份额虽然下降,但在这

半个世纪中,以平方码计算的总产量实际上增加了。在需求方面,这种坚挺

的现象是由于存在手工织的布和机器织的质量更优良的布的部分地分立的市

场;典型的手工织的布是用进口的和国内机器纺的

表 8    棉布供应的来源,1875—1931 年(百万平方码)

工厂产品

进口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