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紧紧握着大爷的手,感激地说:“大爷,谢谢你!红军是铁打的部队,为了帮助穷苦人,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是火海刀山我们也敢下。大巴山是天险,但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
老大爷啧啧称奇,连说:“好样的!好样的!”
七十三师所在地。
王树声正在给部队作翻越巴山的战前动员。他说:“七十三师的兄弟们,我们马上就要踏上前人从未敢走过的路了,我们有信心战胜这个困难。总部首长信任我们,把登山开路的光荣任务交给我们师二一七团,这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我们一定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坚决完成首长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
王树声一说完,七十三师的干部战士为抢到开山拓路的光荣任务倍感兴奋,二一七团的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精神百倍,个个士气高昂。
王树声还作了一些具体要求。诸如:每个指战员打两至三双草鞋,带足三天的炒米和铺路、取暖用的稻草;把马匹集中起来供伤病员使用;要开好道路,搭好住棚,为后边的大部队创造方便等等。
1932年门月17日。大巴山。
七十二师二一七团作为先遣队,在王树声的带领下开始登山了。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况味。先遣团的战士们砍去硝壁上的灌木丛,刈去榛莽荆棘,开辟出一道狭窄的羊肠小道。
山上空气越来越稀薄,狂暴的朔风夹着冰冷的雪粒使劲地吹打着战士们的面孔。脚下的路陡窄滑溜,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力气,他们在铺了稻草的岩石上拼命地一步一步地开拓前进。
七十三师负责政治宣传的同志站在山险风口处为大家加油鼓劲,高声喊着问答式的鼓动词。一人问:“这山好陡?”一人答道:“越陡越好走!”
又问:“这路好滑?”又答道:“越滑越好爬!”接着又唱了起来:“风雪啸啸叫啊,脚踩冰雪笑哟!口渴含冰糕啊,夜宿铺稻草哟!”“上山又上山啊,左右光绕弯啊!前面笑哈哈啊!山顶看不见啊!”有人还说起了快板:上巴山,到四川,穷人日夜把我们盼。
同志们,加油上,风雪路滑不要怕。
爬高山,别心慌,只顾朝前莫张望。
脚站稳,身朝前,两手时刻要帮忙。
天气冷,道路滑,难不倒红军英雄汉。
听着这催人奋进的歌声、快板书,战士们精神倍增,斗志昂扬,疲劳、饥饿、寒冷被驱除了,仿佛突然间获得了一股战胜自然的伟力!
他们在坡陡路滑的险峻地段还特别做出标记,提醒后面的战士注意:此地危险,要防止滑下山谷。看到这些标记,行进在后边的战士忍不住流出感激的泪水。
王树声一边指挥大家披荆斩棘,一边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响亮的声音……
夜幕降临了。战士们在山崖避风处搭起了小窝棚,为伤病员和体弱的同志御风抵寒。身体好一点的就露宿在山石旁、低洼处。
二一七团班长、共产党员李志林,连续辛苦了一天。当他看到安置伤员的窝棚被风吹坏时,又赶忙拿起铁铲动手修补。
夜深了,肆虐的风雪像狂狮怒虎,吼叫嘶鸣,仿佛要把这个黑暗的世界彻底埋葬掉!
露宿在外的战士实在冻得不行,就起来跳跃,运动取暖。北风的呼啸声和战士们的“噢、噢!”声交织成一片。
很多窝棚都被暴风摧毁了,而李志林修补的小窝棚居然还保留在风雪中。当战士们去喊他时,他再也没有回音,再也没有站起来了。暴风雪吞噬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抵御严寒的侵袭,为战友们换来了冬夜的温暖。
看着被冻僵的李志林,战士们一个个泣不成声,那些在他修补的窝棚中度过寒夜的伤病员更是悲泪泉涌。
战士们掘开坚硬如铁的冻土,掩埋好战友的遗体,默默地向他告别……
王树声取下八角帽,恭敬地为死难的战友默哀,心中暗暗地祝福道:安息吧!亲爱的战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虽然革命征途漫漫,但我们一定会用胜利的消息祭告你们!……
英勇的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踏险履难,终于翻过了被人称为天堑的大巴山。红军面前顿时风雪散尽,又呈现出希望的曙光!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恍如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川北的崇山峻岭里。
至此,红四方面军这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革命队伍在远离根据地、缺乏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克服了山川险阻、气候恶劣、物资匮乏等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迭破重围,屡挽危局,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全歼四方面军主力的阴谋,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种子播撒到哪里。
在川北,他们再次点燃熊熊的革命烈火,准备创建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第六章攀巴山涉蜀水赤流卷川军1932年岁末。川东北。
王树声率部翻越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