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09王树声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汉水边。七十三师所在地。

徐向前看到战士们都在寻找木料,忙问缘故。战士们回答说,师长命令我们收集木料准备搭设一座浮桥。

徐向前面色严峻,马上让战士叫来王树声,说:“现在前有大河横阻,后有追兵逼近,搭浮桥已经来不及。我已经勘测过,可以徒涉,赶快命令部队过河。”

王树声一听,立即组织部队渡河。

王树声把战马让给几个伤势较重的战士,和其他战士一起“扑通”、“扑通”地跳下了水。

战士们将枪支和衣物高高地举过头顶,慢慢地走向河心。河水冰寒刺骨,凉得人血液都快要凝固了。河水的冲力和浮力使战士们一个个摇摇晃晃。

王树声紧紧地抓住两个负有轻伤的战士,防止他们滑倒。他感觉到胸部以下全然麻木了,但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

河水在流淌。战士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用接力的办法把一些体弱的同志扶送到对岸。

就这样,一万几千人的队伍终于胜利渡过汉水,进抵上元观。

红军上岸后,经风一吹,浑身上下更是冷得不行,冻得直打哆嗦。但他们在夜晚丝毫没有惊动老百姓,就露宿在村头老百姓的屋檐下。

直到天亮,老百姓才发现这支从没见过的好军队。大家赶忙抱来柴草或把战士请到自己家里,为他们烘衣,请他们烤火。

王树声看着这支铁打的部队,望着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心里热浪翻滚,感慨万千。他不停地和战士们打招呼:“喂,小鬼,冬天洗了个冷水澡,怎么样?”

“麻城老乡,你拖着一双烂脚也徒涉了汉水,真不简单呀!”

“小伙子,你在水中照顾两个伤员,我感谢你!”

“小李,你怎么手里拿这么多东西呀?”

二一七团的战士李志林乐呵呵他说:“我帮两个伤号拿的!”

“来!把东西放到我的马背上,赶快去烘烤一下吧!”王树声说着,接过小李的东西放到马背上。

红军渡过汉水以后,完全摆脱了战略大转移以来的被动局面,开始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洞天。

王树声回想起还在红军刚进入秦岭地区不久,敌人就幸灾乐祸地摇唇鼓舌,称红军“仅剩五千余人,毫无战斗能力……陕境万山重迭,道路崎岖……

连日天气严寒,匪衣不蔽体,食不得一饱,不死于炮火,即死于冻饿……此股残匪即可完全消灭“的得意叫嚣,情不自禁地笑了。

12月中旬,陕南钟家沟。

红军先头部队一到达这里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敲锣打鼓,迎接这支穷人自己的队伍。红军到达钟家沟的消息迅速传递到深山密林、深沟幽谷中的每一户穷苦人家里。

方面军总部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鉴于陕南当时屡遭兵匪蹂躏,加之连年干旱歉收,粮食缺乏,群众又少,大军无法久驻等不利条件,会议决定进军四川,准备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边革命根据地。

王树声非常高兴,勇敢地承担起开路先锋的光荣任务。

他回到师部,迅速向部队传达了总部进军川北的决定,有的战士一时困感不解,说部队不是准备在镇巴、西乡一带建立根据地吗?怎么突然又改变了呢?

王树声耐心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力争使广大干部战士统一认识,他说:“同志们,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现在,那里的军阀又在狗咬狗,混战成一团,没有余力顾及我们。从敌情、地形条件、粮食供应等方面来看,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比在镇巴、西乡这个地瘠人稀、回旋余地不大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对我们的发展壮大更有利。我知道大家都很劳累,渴望早日有一块根据地,但我们必须找到能让我们生存、发展的地方呀!

大家说是不是?“

的确像王树声所说,一些战士一时想不通,主要是由于长期奔波疲劳已极的缘故,他们希望能歇一下脚、休整一下。经王树声这么一讲,心里顿时亮堂了,士气大振。

由陕南入川,有一条经天池寺、核桃树,翻过巴山,进抵两河口的捷径,但“巴山天险”像拦路虎一样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大巴山脉,雄峙于川陕交界处,气势磅礴,阻断两省交通。红军准备通行的那条捷径,上七十,下七十,山顶七十,共需走二百一十里路程,且路隘山险、人迹罕至,特别是山顶上的七十里路,更是风雪塞路,艰险无比。

而红军战士刚经历长途艰苦征战,早已是人困马乏,加之衣单鞋缺,他们能够通得过么?

听到红军要过大巴山的消息,钟家沟的群众纷纷跑来劝阻,一位老大爷对王树声说:“听说你们要过大巴山,这可不行呀!别的地方都可以过,秦岭、关中都行,在这个季节可千万别过大巴山。”

“为什么呢?大爷!”

“在隆冬腊月,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没有人敢过。大雪封山,连路的影子也看不见。就是苍鹰要过,恐怕翅膀也会冻僵呀!如果实在要过,那也要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