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腕”的人做事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他们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自己“冒尖”。
随着年岁的增长,一般人更害怕的是自己还没有独特到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少年人及青年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特殊的话,又怎能在一群人中显得突出呢?”学校是小孩首次与社会接触的场合,从一开始,它就在两方面向他们挑战。一方面,由于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与它妥协,并适应它,不然就会长期感到心情烦闷。另一方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隐没在一大群人当中,也不是大多数青少年所能接受的,他们想使自己在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欲望非常强烈。
为了使自己显得独特,一般青少年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使自己与父母“分开”。要使自己和亲友之间产生距离,有许多方法可行,最激烈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怒。对一个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发脾气,可以暂时切断彼此之间在感情上的联系,然而,这种方法却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而且一旦愤怒的感觉消失,双方的疏远感也逐渐消失。
等和父母分开的程度已到能产生“我们对他们”的心态时,青少年开始处理他们第一件想做的事:在他们所处的社交圈中变得特殊起来。请注意他们行事的顺序——首先是全力寻求独立,然后是不断地努力在公开场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许多青少年把这两件事并起来一起做,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要达成其中一个目标就已经困难重重,同时达到两者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事。在不自觉中,有些人会把这两个目标融成一件事情看待;这是一个简单、可以理解,但却悲惨的策略,因为有许多人因此再也无法恢复正确的心态。几十年以后,他们仍会追寻其中一个目标,或是另一个目标,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亨利希望自己是个独特、与众不同的人,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渴望,只是程度上不同罢了。但他在34岁时的行事方式却仍和那些14岁的少年差不多。在14岁那个年龄,青少年的个性还没有发展得很完全,不管他们喜欢与否,他们仍必须依靠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集中精神向第一个目标迈进,即借反抗父母来寻求独立。不论他们的父母做什么——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相反的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着整齐,他们会穿得很随便。反之,如果他们的父母穿得像是嬉皮或阿飞,他们可能会随时穿西装、打领带。他们重复采用的方法则是:如果他们这么做,你就采取相反的举动。如果他们因此生气,那就表示你做对了。这是你得知自己在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情的办法。
格儿一向就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事实上,她比亨利口齿伶俐多了。所以对亨利试图用衣着来达成的目标,她会用语言来表达。两者在办公室里采取的媒介虽然不同,但基本动机是一样的。格儿会等待别人先发表意见,然后再说出相反的意见来。她在工作上所表现的态度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如果你想在听众面前表现出一个独特的自我,你就必须和他们的意见相左,有时态度还得很激烈才行。诚然,他们也许会因为你的立场而不喜欢你,而你也不见得像表面上那么不赞同他们的意见,但如果你主要的目标是想突出自己的话,你显然做到这点了。”
约翰采用的方式和亨利及格儿大同小异,只是更巧妙罢了。虽然他是三者当中最安静也是最不冒失的人,他却可以仅凭别人对他行动的反应来确定这个行动是否有价值。换句话说,别人的反应越激烈,越表示他做对了。如果亨利周围的人每天都和他一样穿着随便,尤其是当老板叫他们全体都穿同样的服装时,那么亨利反而会感到恐慌。如果格儿周围的人都同意她的看法,就像做下属的人经常尝试做的一样,她不吓得跳起来才怪。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赞成约翰的决定,他一定会认为做了可怕的事。旧日怕淹没在众人之中的恐惧一直滞留着,而他们采取的对策也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大胆地反抗别人的立场,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来。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那些可供他们攻击的对象不复存在,这种方法便无用武之地了。这时等待的过程再度展开,直到另外一些适当的攻击对象出现为止。
由于他们三个人的确都很喜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不自觉中采用的这种自毁前程的方法,的确令人感到可悲:他们并不是一心一意想摧毁工作制度的懒虫。事实上,他们不但喜爱自己的工作,而且每年还快乐地额外为它付出几百个小时的时间。问题是他们的才华及付出的精力并不能从他们的薪水及职位上反映出来。因为在与同事及上司所发生的各种的争吵中,再也没有比他们自己阻碍自己事业成长的人了。
与众不同是超人一等的表现。做事有“手腕”的人总是在这方面开掘自己的潜力。
学会在逆境中坚持
逆境,也就是不顾利的环境。自然,人生在世不论干事业,还是过生活,都盼望着一帆风顺,遇到一个顺心可意的环境,然而,从长远看,这却是不大可能也不太现实的事。因为,事实上逆境经常像影子一样追随着大家,并不时顽强地显露出来给人们以困扰。阅古历今,一个人一辈子总是能顺顺利利地做事似乎是没有的。
人们讨厌逆境,但又不时身处逆境。这虽并非值得称慕的好事,但也决非不可摆脱的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境也是机遇,也是人生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比如事业吧,我们常说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曲折”从根本上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到达光明前途的道路充满着困难、挫折和坎坷,身处逆境是经常发生的事。
我们说,逆境也是机遇,是说逆境是磨刀石,它可以砥砺人们的品格、才气和胆识,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毅力和勇气。有位哲人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可能不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看看中国的历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而述兵法修列,不韦迁蜀而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而有《说难》,乃至诗三百篇,似乎无不是圣贤先哲在逆境中所完成的。这诸多事实大约也证实了先哲的一种体悟,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逆境虽非好事,但锻炼了人才,也孕含着摆脱困扰而再前进的机遇。如果说,逆境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慌与烦恼,那么,逆境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对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来说,逆境就是“清醒剂”,总要有些逆境的遭遇才好,否则极易陷入消沉麻木而失却了激进的锐气。逆境也像面镜子,它不但映照出勇士不倦思索,大胆开拓,奋勇进取的英姿,而且也折现出懦夫望难生畏,萎靡不振,调头退却的身影。
实际上,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缺乏身临逆境的思想准备。如果把顺境和逆境都视为机遇,于顺境不忘逆境的艰难而急进,处逆境看到顺境的希望和前途而奋起;面临花开花落而心地坦然,处变不惊,这恐怕于个人事业大有好处。
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也就是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自己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种对前途报乐观的希望使得忍耐有了价值。但是也不能担保哪一天会失去拥有的一切,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也应当谨慎小心,决不松懈。
当司马迁遭刑后,他以巨大的忍耐力,顽强地抵抗住不幸的痛苦,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身处逆境最忌讳的反应是:第一意志消沉,第二焦躁不安,第三惊慌失措、盲目挣扎。若是犯了这三项大忌中的任何一项,不仅无法自逆境中脱困,反而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就如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
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身处横逆之中,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临。“所以能够持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才会跑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塞内加有句高论:“顺境的好处是人们所希冀的,但逆境的好处则是令人惊叹的。”的确,顺境并不是没有许多恐惧和烦恼,逆境也并不是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
在缝纫和刺绣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在阴沉昏暗的底上安排一种明快的花样比在鲜艳的底上安排一种阴沉幽暗的花更令人悦目;眼睛尚且如此,心灵更是可想而知了。
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当它们一经焚烧或碾碎,能散发出最浓烈的香味;因为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挫折是逆境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面对挫折,任何做事有“手腕”的成功人士,在达到成功之前,没有不遭遇过失败的。爱迪生在经历一万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灯泡,而沙克在试用了无数介质之后,才培养出了小儿麻痹疫苗。
你应把挫折只当作是使你发现你思想的特质,以及你的思想和明确目标之间的测试机会。果真如此,它就能调整你对逆境的反应,并能使你继续为目标而努力,挫折决不等于失败。
然而,挫折并不保证你会得到完全绽放的利益花朵,它只提供利益的种子,你必须找出这颗种子,并以明确的目标,给它养分,并栽培它;否则,它不可能开花结果。成功正冷眼旁观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
逆境能变成一种祝福。约翰经营一农场,当他因中风而瘫痪时,他亲戚们确信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但他没有消沉悲观下去,而是要求他的亲戚们在农场中种植谷物,以此作为饲料来养猪,猪肉用来制香肠。几年后,约翰的香肠就被陈列在全国各商店出售。结果约翰和他的亲戚们都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
出现这样美好结果的原因在于:约翰没有在逆境中退却,而从逆境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学会了在逆境中坚持。他的不幸迫使他运用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的一项资源——思想,确立明确目标,制定了计划,并以应有的信心,实现这一计划。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想你受了多少损失,而应看你从挫折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会发现,你所得到的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在逆境中,你能击败坏习惯,以好习惯重新出发;驱除高傲自大,并以谦恭取而代之,而谦恭可使你得到更和谐的人际关系;重新检讨你在身心方面的资产和能力;接受更大挑战的机会,增强你的意志力。
在逆境中懂得坚持的人,说明你就是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在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成功会向你靠拢。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吧!它会使你走出黎明前的黑暗,以无限的热情去迎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