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朱标自己当然也是可以教的,但是我都是皇帝了还要亲力亲为那不是白当了,能当甩手掌柜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事情?
自从设立内阁以来,朱标似乎有些放飞自我的嫌疑了,很多事情他都已经习惯于交给内阁去做。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标真的就进入三十年不上朝的状态了,只不过时间到了建业十年,他这个皇帝的威望已经到达了顶点,朝堂上下可以说完全在他的掌控当中,已经没有必要把权力都抓在手里,这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即便是真的把事情都丢给内阁,帝国也不会失控。
卸下的担子没人愿意重新挑起来,曾经那个勤勤恳恳的工作机器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朱标多是把控宏观上的战略性事务,这无疑让他完全都轻松了下来,于是他开始注重起了养生之道。
古来皇帝多求长生,谁都想多享受着人世繁华哪怕一秒钟,而对朱标来说除此之外,他还有更多的期待,他想多活久一点,好亲眼看着这个帝国会变成什么模样,说来有些荒谬,这其实是一种好奇心作祟。
哪怕是他亲手缔造的帝国,他也一样充满了好奇,因为这个帝国变化的实在是太快了,快的让他都有些目不暇接。
当初许良振臂高呼打开新世界的话还犹言在耳,如今朱标真的觉得这句话似乎并不夸张,他十分清晰的感受到如今大明正在发生的是一场千年未有大变局,从此以后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和以前不同了,只不过如今自己还处于这个剧变的过程当中,所以他还没办法完全预见到未来的样子。
所以朱标很想多活活,多活一天也就多看一天,看看这剧变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的朱标已经开始了修身养性,不仅有道士入宫助他冥想修心,也有传统太医和新式医生入宫为他制定养生计划,朱标甚至都已经开始禁绝女色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长生而服务。
但不得不说这些东西搞下来效果还真不错,朱标的气色确实比以往好了不少。
如今帝国的事务没有什么需要他特别操心的,太子的教导也直接甩给了许良,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牵挂的事情,心绪平和之下身体状况自然就会慢慢好起来。
只是这样一来许多事情都压到了许良的头上,也好在许良现在三十六岁还顶得住,不然又当爹又当妈的也是不好受。
如今的大明总体还算是平稳的,即便是新法也渡过了最开头的艰难阶段,以后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什么时候下一批由新法而受益的商人以及工人群体声量变大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作用越来越大了,开始慢慢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了,那时候变法改革就真正难以动摇了。
内政慢慢步入正轨了,朝廷也就有精力做些其他的事情了,朱标和许良君臣一合计,就下诏邀请诸国遣使入京,打算开一届万国会议,解决一下国际体系的矛盾,完善一下国际体系的机制。
诸国对此也都十分重视和配合,这次派来的使臣不是各国的国相就是各国的世子,比如如今在美洲中部的燕国,就直接把国相姚广孝和王世子朱高炽派来了。
对于大明而言,虽然外政事务的重要性日益变高,但总体而言仍然是内政大过天。
但是对于海外分封国而言,外政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务,或者说对他们而言外政就是内政,对大明宗主国关系是每一个国君首要维护的事情。
这不是因为大家都姓朱,而是因为这些海外诸国根本离不开大明,万国国际体系说起来好像是大明为了控制诸国弄出来的东西,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套体系,别说什么控制不控制的了,诸国直接就活不下去。
诸国需要大明的移民、文化、商贸等等一切的东西,不然的话让他们全去治理土着他们是接受不了的,更不要说他们还需要消费大明的茶叶、丝绸、自行车、时钟等等传统和先进的商品,他们养的牛羊种的粮食挖的矿石也都需要大明去消费,他们更要派遣大量的学生去大明留学进修,这样才能吸收到大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诸国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比维护宗藩关系更重要的,于是各国派来的使臣规格高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棣为了和自己的大哥搞好关系,一方面派姚广孝是来正紧谈事情的,一方面派朱高炽维护感情的,好歹是自家侄子过去了,朱标这个大伯怎么都该是有笑脸的。
如今的朱高炽和姚广孝已经抵达了大明并且坐上了去往京城的列车,他们二人时隔多年再度回归故土也是感慨万千,说起来他们明面的身份都是燕国人,但内心而言什么燕国那只是名头而已,大明才是他们土生土长的故乡。
“还记得本宫随父皇离开大明的时候还不是这个样子的,没想到这才十年不到而已,帝国就已经翻天覆地了,如今的大明让本宫都有些陌生了。”
列车在山间的铁轨上哐哧哐哧的飞速行驶,而车箱里看着透明窗户外变幻景象的朱高炽也忍不住发出感叹。
从登陆大明港口开始,朱高炽就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一种陌生感,那种繁华和忙碌的场面实在是有些夸张,很难想象那一天下来的货物吞吐量有多么巨大。
而登陆之后自己所见就更是夸张,到处都是开工的工厂,到处都有说笑的工人,街市上的商品多的自己都看不过来了。
朱高炽发誓,以前的大明虽然也很强盛也很繁华,但是不及今天的十分之一。
而随行而来的姚广孝对这一点也是深深地认同:“大明确实和以前一样了,贫僧已经能够看到,这片土地即将要诞生出一个超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