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31章 粮道暗哨(第2页)

第31章 粮道暗哨(第2页)

崔九娘笑了笑,坐在篝火旁,从布囊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干硬的杂面饼——这是她从赵州城带的,一路舍不得吃,总想着留给可能遇到的饥民。“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带石灰粉吗?”她咬了口饼,声音里带着些回忆,“去年在河西粮站,有次押粮遇到马贼,我叔父就是用石灰粉迷住贼寇的眼睛,才保住了粮车。后来他教我,对付亡命之徒,不能只靠刀,得用巧劲——咱们人少,硬拼吃亏,得用脑子。”

弟兄们都凑过来听,张五也点头:“崔家管粮,向来有法子!俺跟着崔大人时,他还教过俺看粮质——抓把粟米放嘴里嚼,能尝出是不是掺了沙,还教俺怎么在粮车里藏暗号,怕粮被掉包。”崔九娘从粮车上抓了把粟米,递给身边的弟兄:“你们也试试,这粟米是长安粮仓调的,颗粒饱满,嚼着有甜味,要是掺了沙,会硌牙。咱们护粮,不光要防劫,还得防掺假,这都是叔父教我的。”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沙沙”的声响,像是有人踩在雪地上。崔九娘瞬间起身,熄灭了手里的马灯:“别出声!”弟兄们也立刻警觉起来,握紧了手里的刀,篝火被风吹得忽明忽暗,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紧绷着。

三个黑影从暗处窜出来,手里拿着短斧,悄无声息地摸向粮车——是王虎的余党,白天躲在岔路,夜里想趁乱劫粮。崔九娘示意弟兄们别动,自己则绕到粮车后面,手里攥着石灰粉囊,心里默念着叔父教的“出其不意”,眼睛紧紧盯着靠近的黑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个黑影刚爬上粮车,崔九娘突然冲过去,左手扯住他的衣襟,右手将石灰粉狠狠撒在他脸上。“啊!我的眼睛!”黑影惨叫着从粮车上滚下来,另外两个黑影见状,举着短斧扑过来。崔九娘侧身避开,短刀出鞘,精准地挑落其中一人手里的斧,同时对弟兄们喊:“拿下!”

弟兄们蜂拥而上,很快就把三个余党绑了起来。被石灰粉迷眼的黑影还在哀嚎,崔九娘从水囊里倒出些温水,递给他:“用温水洗眼睛,别揉,不然会更疼。”黑影愣了愣,接过水囊,眼里满是疑惑——他没见过劫粮被抓,还能得到善待的。

“你们也是河北人吧?”崔九娘坐在他面前,声音平静,“李辅国给你们多少钱,让你们来劫义军的粮?你们知道这粮是给前线弟兄吃的吗?他们冻着肚子打仗,就是为了让咱们河北人能安稳过日子。”黑影低下头,声音发颤:“俺们……俺们是赵州城西的农户,去年遭了叛军,家里没粮,王虎说只要劫了粮,就给俺们十石粟米……”

崔九娘心里一软,想起叔父说的“粮是给人吃的,能救一个是一个”,从粮车上舀了半袋粟米,递给黑影:“这米你们拿着,回去好好种地,别再跟着王虎干坏事了。要是实在没粮,就去冀州流民营找李倓将军,他会给你们一口饭吃。”黑影接过米袋,“扑通”跪下,对着崔九娘磕了个响头:“多谢姑娘!俺们再也不做坏事了!”

看着三个黑影消失在夜色里,张五疑惑地问:“崔姑娘,您怎么还把粮给他们?他们可是来劫粮的!”崔九娘叹了口气:“他们也是被逼的,要是有活路,谁愿意做贼?咱们护粮,不光是护给义军,也是护给河北的百姓——这是我叔父常说的话。”篝火的光映在她脸上,柔和却坚定,叔父的教诲,早已刻进她的心里。

第二天天亮时,粮队走到了赵州下辖的西杨村外。雪下得小了些,却更冷了,路面结着厚厚的冰,粮车的车轮陷在雪窝里,怎么推都不动。“使劲!再加吧劲!”张五喊着号子,弟兄们卯足了劲推车,脸憋得通红,车轮却只往前挪了半尺。

“俺来帮你们!”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崔九娘抬头,见村口走来十几个村民,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穿着补丁袄的汉子,还有些半大的孩子,手里拿着铁锹、木杠,脸上满是急切。为首的老人是村老杨阿公,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都磨得发亮。

“老丈,你们怎么来了?”崔九娘走上前,心里满是疑惑。杨阿公叹了口气,指了指粮车:“俺们昨天就听说有粮车往冀州去,夜里听着车轮响,就知道是你们。这路结冰了,粮车难走,俺们来帮你们推推车,也算为义军尽点力——去年叛军来的时候,是崔大人(崔瑾)从河西调了些粮来,救了俺们全村人的命,如今他侄女来押粮,俺们哪能不帮?”

崔九娘心里一暖,没想到叔父在河西的善举,竟在这赵州村里留下了念想。汉子们二话不说,扛起木杠塞进粮车底下,喊着号子使劲推;老人们用铁锹铲开车轮下的冰碴;孩子们则跑前跑后,递些热水、干粮。雪地里顿时热闹起来,号子声、铁锹铲冰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盖过了寒风的嘶吼。

崔九娘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手,有的老人手上裂了口子,渗着血丝,却还紧紧抓着铁锹;有的孩子赤着脚,雪钻进鞋里,却跑得比谁都快。她心里一酸,想起叔父教她“护粮先护民”,从粮车上舀了些粟米,递给杨阿公:“老丈,这点米你们拿着,算是谢你们帮忙,也算是替我叔父,再谢你们当年记着他的好。”

杨阿公却摆手,把米推了回去:“姑娘,俺们不要整袋的粮。要是不嫌弃,等推完车,给俺们分点粮车上的碎粮就行——俺们村里还有几十口人,好几天没吃顿饱饭了,碎粮熬粥,也能填填肚子。崔大人当年给的粮,俺们都记着,如今哪能再要整袋的?”崔九娘心里一震,看着周围村民期盼却不贪婪的眼神,突然想起去年在河西,百姓们也是这样,用仅有的力气帮粮队,只求一口碎粮,却把恩情记了很久。

“杨阿公,你们放心,碎粮肯定给你们分,还会多给你们两石粟米。”崔九娘说着,让弟兄们打开粮车,把散落的碎粮收集起来,装了满满两麻袋,又另外舀了两石粟米,一起递给杨阿公。“这粮是给百姓的,你们帮我们推车,本该得的;再说,这也是我叔父的心意,他总说,百姓安,粮道才能安。”

一个妇人抱着个三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拿着块干硬的杂面饼,却舍不得吃,递到崔九娘面前:“姑娘,你吃,俺们有碎粮了。”崔九娘接过面饼,咬了一口,粗糙的糠麸剌得喉咙发疼,却带着实实在在的麦香——这是百姓们省下的口粮。她笑着把面饼掰开后递给孩子:“你吃,姐姐吃这一点就够了。等打跑了叛军,姐姐再给你带白面馒头,也让你爹能安心种地,不再饿肚子。”孩子接过面饼,小口吃着,眼睛亮得像星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粮车终于推上了平整的路面,杨阿公和村民们还舍不得走,一直送了粮队三里路。“崔姑娘,你们路上小心!要是再遇到难处,就去西杨村找俺们!”杨阿公挥着手,声音里满是不舍,“到了冀州,替俺们给崔大人带句话,就说西杨村的人,还记着他的好!”崔九娘也挥着手,大声应道:“一定带到!等打跑了叛军,我让叔父来看你们!”

看着村民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崔九娘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叔父常说的“民心”,哪怕只是一口粮的恩情,百姓们也会记着,也会用尽全力回报。这民心,就是她护粮的底气,也是义军打赢叛军的底气。

粮队继续赶路,车轮在雪地上留下两道清晰的辙印,像一条通往希望的路。崔九娘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铜哨在阳光下闪着光,哨身上“崔”字的刻痕,仿佛也带着叔父的温度。她想起杨阿公的话,想起村民们冻红的手,想起叔父在长安的托付,心里更坚定了——这条粮道她要守住。

夕阳西下时,粮队终于走出了赵州地界,远处冀州的轮廓在雪雾中隐约可见。崔九娘勒住马,回头望了望来时的路,火把的光已经点亮,像一串温暖的星子。她知道,这只是护粮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百姓的支持,有叔父在长安的牵制,有大家的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打不跑的贼寇——这大唐的粮道,终将畅通无阻,这河北的土地,终将重现生机,而她,也能早日向叔父复命,告诉他:河西的护粮术,她没忘;他的嘱托,她守住了。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