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68章 江淮粮道终贯通(第2页)

第68章 江淮粮道终贯通(第2页)

“臣领旨谢恩!”李倓叩首起身,接过圣旨。这是他弃用“王承业”的化名后,第一次以建宁王的身份接旨,心中既有激动,也有沉甸甸的责任。

王元宝在一旁笑着说道:“恭喜殿下!这下陛下也知晓您的功劳了。老夫这里,还有一份薄礼相赠。”他递过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张羊皮契约,“这是江淮盐场10%的收益权,从今往后,盐场每年的利润,10%归殿下所有。”

李倓却将锦盒推了回去,摇着头道:“王掌柜的好意,本王心领了。但身沐皇恩,岂能再谋私利?这盐场收益权,本王不能收。”

王元宝愣了一下,随即叹道:“殿下清廉,老夫佩服。只是老夫无以为报,心里过意不去。”

“不如这样。”李倓沉吟片刻道,“本王只求盐场的情报优先知情权。比如盐价波动、产量变化等,及时告知本王即可。”他知道,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朝廷的重要财源,掌握盐场情报,既能稳定江淮的盐价,也能为后续的财政改革提供依据。

王元宝连忙应道:“这有何难!老夫每月派专人给殿下送盐场月报,保证消息及时准确。”

此时李白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瓶新酿的酒:“殿下拒收厚礼,真乃君子之风!来,咱们喝酒庆祝,祝粮道畅通,早日平定叛乱!”

众人走进船舱,举杯共饮。酒过三巡,王元宝说起了盐场的情况:“如今江淮的盐场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老夫负责运输和销售,朝廷收税。只是有些盐商为了牟利,偷偷抬高盐价,百姓颇有怨言。”

李倓想起搜索到的刘晏盐政改革,正是通过引入商人参与运输销售,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朝廷收入。他说道:“此事不难解决。可在各州县设盐价公示牌,由粮站的账房负责监督,一旦发现盐商哄抬物价,立刻上报处置。”

“殿下说得是!”王元宝频频颔首,道:“老夫即刻便安排人去办。有殿下在,江淮的盐价定能稳如磐石。”

席间,李倓还与王元宝商议了后续的粮运计划:每月运输三万石粮食到灵武,同时从夏州运回战马和药材,实现粮道的双向运输。李白则提议在粮船上刻上《丹阳吟》的诗句,既能鼓舞民心,也能让沿途百姓知道这是建宁王督办的粮船,便于配合。

几日后,李倓接到了李泌从灵武发来的密信,信中说肃宗对粮道贯通极为满意,已下令让郭子仪的军队等待粮草补给,准备对叛军发起反攻。信中还提到,黑衣大食的使者已抵达灵武,正在商议通好之事,盼李倓早日归来。

“是时候去灵武了。”李倓将密信递给李白,“先生,咱们明日启程如何?”

李白放下酒葫芦,双眸中豪情熠熠:“正合我意!老夫早已急不可耐,欲往灵武,为殿下摇旗助威,为大唐谱写新的华章!”

启程前夜,泗州下起了小雨。李倓站在粮站的屋顶,望着雨中的码头。粮站的灯笼在雨中摇曳,照亮了堆积如山的粮袋;远处的江面上,新的粮船正在检修,准备明日出发。他想起在丹阳的日子,想起陈婆婆的锦帕,想起李白的诗句,心中充满了感慨。

江淮经济线的布局已大体成型:技能坊提供技术支撑,粮道化解军需之困,盐场的情报网络亦已构建。在肃宗即位后,他面临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艰巨任务。为了挽救唐朝的颓势,他采取了一系列关键措施,包括在灵武集结力量,与黑衣大食结盟,联合回纥,制衡吐蕃,以及亲自指挥军队收复失地,力图恢复唐朝的荣光。

第二日清晨,雨过天晴。李倓、李白等人登上了前往灵武的马车,王元宝带着众人在码头送行。马车缓缓驶离泗州,李倓掀开车帘回望,只见泗州城的城楼越来越远,粮站的灯笼还在风中摇曳。

“殿下,您看那是什么?”秦六指着前方喊道。

李倓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队商旅正沿着粮道前行,马车上插着“王记商队”的旗帜,车身上刻着《丹阳吟》的诗句。商旅的领队看到李倓的马车,连忙停下行礼,然后继续前行。

“这便是粮道贯通之效。”李倓笑道,“运粮、通商、传讯、聚心,皆赖于此。”

李白捋着胡须吟道:“粮道通,民心聚,叛乱平,大唐兴!老夫这就作一首《粮道行》,记下今日之事!”

马车在阳光下继续前行,身后是贯通江淮的粮道,前方是风雨飘摇的灵武。李倓知道,前路不会平坦,但他心中充满了坚定。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