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59章 江淮将令稳后方(第1页)

第59章 江淮将令稳后方(第1页)

晨雾尚未散尽,李家庄晒谷场的石碾旁已聚起数人。陈忠刚用树枝在地上画完徐州至洛阳的粮道路线图,鞋尖就沾了层湿漉漉的白霜。李倓蹲在图前,指尖沿着汴水航道划过,在“彭城”与“雍丘”两处标记上重重一点:“这两处是叛军袭扰最频繁的隘口,去年张巡大人守雍丘,就是靠这粮道运粮才撑到宁陵会师。”

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昨夜被李倓召来的前谯郡仓曹参军刘岳快步走来,青布官袍下摆还粘着草叶。他曾在谯郡负责三年粮运,对江淮水道极为熟悉,是李倓选定的江淮粮运副使人选。“殿下,徐州那边传来急报,令狐潮残部在彭城以西劫掠了三艘粮船,虽被江氏商队击退,但粮道确实得加派防卫。”刘岳递上一封揉皱的帛书,字迹因浸水有些模糊。

李倓接过帛书细看,指节不自觉地收紧。至德二载正月,尽管江淮地区暂时远离了战火,但睢阳城下的局势却异常紧张。张巡和许远领导的六千八百名将士,面对着十三万燕军的围攻,坚守着这座战略要地。徐州至洛阳的粮道,成为了睢阳守军维系生命的唯一通道。一旦粮道中断,睢阳失守,燕军便能长驱直入江淮,大唐最后的财赋根基将彻底崩塌。

“刘参军,从今日起你便是江淮粮运副使。”李倓直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亲卫与乡吏,“你的职责只有一个:十日之内,必须打通徐州至洛阳的漕运航道,把谯郡的三万斛糙米送进睢阳。”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印,印面刻着“江淮粮运副使司”,正是昨夜命陈忠连夜铸就的,“持此印可调遣泗州、谯郡所有码头吏卒,江氏商帮的五十艘粮船也归你调度。”刘岳接过铜印,指尖却微微发颤:“殿下,末将斗胆直言——彭城至雍丘的运河沿岸,叛军设有七处哨卡,令狐潮的残部更熟悉水道,末将怕……怕粮船走不到睢阳。”他曾任睢阳仓督,亲眼见过缺粮时军民食树皮的惨状,对粮道安危比谁都焦虑。

李倓抬手按住他的肩膀,转头对秦六道:“把东西拿来。”秦六立刻挥手,两名亲卫抬着一具黝黑的弩机快步走来。这弩比寻常军用弩粗壮近半,弩臂由多层竹木胶制而成,末端缠着坚韧的牛筋,弩机上的“望山”(瞄准器)刻着细密的刻度,与《唐六典》记载的七种制式弩都不同——正是李倓在谯郡令工匠改良的伏远弩。

“这是改良过的伏远弩。”李倓握住弩臂,轻轻拉动弓弦,只听“咔”的一声脆响,弓弦便稳稳挂在“牙”(挂弦钩)上,“寻常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这具加了滑轮省力装置,射程能到四百步,且准头更足——你看这望山刻度,按距离调整角度,五十步内可穿三层甲。”话音刚落,秦六已取来一支铁镞箭,搭在矢道上对准远处的老槐树。只听“咻”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去,精准钉在三丈外的树干上,箭尾还在嗡嗡震颤。刘岳凑近一看,箭头竟穿透了碗口粗的树干,只留下半截箭杆在外。

“末将留五十名亲卫给你。”李倓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每人配两具改良弩、五十支破甲箭,再带十具绞车弩架在彭城码头——这绞车弩射程七百步,一发能穿五人,叛军的快船根本近不了粮船。”他想起裴行俭用劲弩伏击突厥的典故,补充道,“让亲卫按‘弩手在前、陌刀手在后’的阵形布防,叛军骑兵冲至二十步便换刀近战,保你粮道安然无虞。”

刘岳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望着那具改良弩,突然“扑通”跪倒在地:“末将定不辱使命!若粮船有失,愿提头来见!”

李倓扶起他,又从行囊里取出一本账簿:“这是微型丝路的转运记录,上面标着波斯商队的暗号——若遇叛军大股阻拦,可持此账簿去泗州码头找穆罕默德,他的商队有粟特人的‘过所’(通行证),能借胡商身份掩护粮船过境。”

正说着,村口传来马蹄声。秦六警惕地摸向腰间短刀,却见一名穿锦缎长袍的少年郎骑着枣红马奔来,身后跟着两名挑着食盒的仆役。少年郎约莫十六七岁,面容俊朗,腰间挂着枚刻着“王”字的玉佩——正是王元宝的独子王承嗣。

“李公子!可算追上您了!”王承嗣翻身下马,气喘吁吁,锦袍下摆已沾满泥点,“家父听说您要见李供奉,特意让我来送些东西,顺便给您搭个话。”

李倓心中一动。王元宝是江淮商帮领袖,王承嗣自幼跟着父亲参加文人雅集,定熟悉江淮文人圈的规矩。他拉着王承嗣走进草屋,刚掩上门,少年郎便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和一个锦盒:“家父说,韦子春昨日在驿馆摆了宴,席间说要保举李供奉做永王幕府的行军司马,还送了黄金百两,不过李供奉没接。”

“哦?”李倓挑眉,拆开书信细看。王元宝的字迹苍劲有力,除了提及李白的动向,还特意标注了李白在江淮的几位旧识,其中竟有当年与李白同游扬州的贺知章的门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承嗣打开锦盒,里面铺着一层雪白的吴盐,盐粒晶莹如细雪,旁边还放着一块雕花木牌,刻着“两淮盐运使司”字样。“家父说,李供奉最喜用吴盐下酒,写过‘吴盐如花皎白雪’的诗句。您若以盐商身份去见他,既不会像官员那般惹他反感,又能借盐话题拉近距离——毕竟咱们江淮盐商向来爱与文人结交。”

李倓拿起那块木牌,指尖摩挲着凹凸的刻纹。他身为皇子,若以真实身份拜访,李白或许会碍于礼数应对,却未必肯吐露真心;而盐商是唐代文人最常接触的群体,扬州盐商资助诗文雅集的风气盛行,用这个身份确实更容易让李白放下戒备。

“承嗣,你可知李白先生如今最关心什么?”李倓问道。王承嗣眼睛一亮,娓娓道来:“去年我在扬州见过李供奉一面,他那时正为睢阳战事忧心,说‘守一城即守天下’。韦子春昨日提永王要‘东巡平叛’,李供奉却问‘为何不先救睢阳’,显然是看出永王有割据江淮之心。”他凑近低声道,“家父已让人给睢阳送了十船盐巴,您若提及此事,定能让李供奉觉得您是真心平叛,而非像永王那般只图虚名。”

李倓心中暗赞王承嗣的机灵。睢阳之战正是当下江淮最受关注的战事,李白的诗句“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本就藏着渴望效仿谢安救国的抱负。若能以盐商身份,既谈诗酒风雅,又论睢阳安危,远比韦子春的黄金更能打动他。

“好。”李倓拍板,“你随我入驿馆,就说我是扬州来的盐商李三郎,因仰慕李白先生诗名,特来送吴盐与新茶。”他转头对陈忠道,“你带二十名亲卫扮成盐商仆役,把茶器、丝绸都装进食盒,随我们一同入驿馆。剩下的人跟着刘副使去彭城,务必护好粮船。”

陈忠应声领命,刚要出门,却被王承嗣叫住:“陈将军且慢!”少年郎自仆役挑着的食盒中取出几匹淡青缭绫,“家父说,李供奉近日在学织锦,这是苏州最好的缭绫,比韦子春送的蜀锦更合他心意。”

李倓望着那几匹流光溢彩的缭绫,忽然想起昨夜村民传唱的《静夜思》。这位诗仙既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又有“低头思故乡”的柔情,既关心天下战事,又偏爱诗酒茶丝——或许,只有用最真诚的心意,才能真正打动他。

辰时过半,晨雾终于散尽。李倓换上一身月白锦袍,腰间挂着“两淮盐运使司”的木牌,手里提着装着吴盐与茶器的食盒,与王承嗣并肩走向丹阳驿。陈忠带着亲卫扮成的仆役跟在身后,食盒里的缭绫与丝绸轻轻晃动,散发着淡淡的樟木香气。

刚走到驿馆门口,两名穿着永王亲卫服饰的士兵就拦住了他们。“干什么的?”为首的士兵横刀挡住去路,目光警惕地扫过陈忠等人。

王承嗣趋前一步,脸上堆笑,悄然塞给士兵一块碎银:“这位军爷,我们是扬州来的盐商,特来拜访李供奉。听闻李供奉爱喝吴盐酒,特意带了些新盐来孝敬。”

士兵掂了掂碎银,目光稍缓,却仍不肯放行:“韦记室有令,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若真为送物,留下便是。”

李倓正要开口,却听见驿馆内传来一声清越的吟诗声:“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正是李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洒脱,又藏着一丝愤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