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第2页)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第2页)

第二日天未亮,营垒修筑已进入收尾阶段。李倓刚巡视到前端望楼,就见周俊带着两个流民匆匆跑来:“殿下,这两人说发现了问题!”

其中一人正是老陈头,他指着垒壁的转角处:“殿下您看,这里的土层夯得不实,要是下雨,准会塌。俺们想加一层胡杨木梁加固,可秦参军说不合规矩。”

李倓俯身摸了摸土层,果然有些松软。他当即对秦参军道:“规矩是死的,防御是活的。按老陈头的法子改,所需木料从备用料里取。”秦参军刚要应声,却见李倓已拿起斧头,亲自劈起了木梁。

这一幕被刚到营地的郭子仪看在眼里。他带着五十名朔方军骑兵赶来,恰见李倓与流民一同抬木梁,衣甲上沾着泥点,额头上满是汗珠。郭子仪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目光落在梯形营垒上,先是惊讶,随即转为凝重。

“这营垒……是谁的主意?”郭子仪的声音中透着难以置信。

“是我设计的。”李倓擦了擦汗,躬身行礼。

郭子仪走上夯土垒壁,脚步踩上去稳如平地。他俯身丈量壕沟宽度,又抬头看了看望楼的高度,手指在射孔处反复摩挲,忽然转向李倓:“殿下可知这营垒的妙处?”

“请将军指点。”

“前端收窄,可集中火力防御;两侧斜坡,能缓冲骑兵冲击;壕沟内宽外窄,敌军既难跨越,又易陷入。”郭子仪的目光扫过胡杨林方向,“更妙的是借了地形,左翼有胡杨林阻敌,右翼靠黄河断后,只需守住正面,便是铜墙铁壁。”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赞许,“此营垒可防吐蕃游骑突袭,更能挡叛军骑兵冲击,殿下竟懂营垒之术?”

李倓笑了笑:“只是曾读过几本兵书,略懂皮毛。全靠秦参军与流民们出力,才能三日筑成。”

郭子仪却摇头:“兵书里可没有这般形制。老夫镇守朔方二十年,见过的营垒不计其数,有方形、六边形、半月形,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梯形营垒。”他看向正在加固垒壁的流民,忽然问道,“这些人可用?”

“皆是河西逃难的百姓,其中不乏工匠、卒伍。”李倓指着王二柱,“那位王壮士原是河西军队正,懂筑营之法;老陈头修过烽燧堡,经验丰富。”

郭子仪眼中一亮:“灵州城内缺劳力,城外屯田也需人手。殿下收容他们,真是捡到宝了。”他话音刚落,就见周俊跑来禀报:“殿下,营垒已全部完工,望楼、弩台、悬门一应俱全,可驻兵三千!”

第三日清晨,李倓正在营垒内巡视,忽然听到一阵整齐的脚步声。王二柱带着十几个精壮流民站在面前,个个昂首挺胸:“殿下,俺们商量过了,愿加入亲卫,随殿下杀叛军、复河山!”

李倓看着他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前几日收容流民时的承诺,转头对周俊道:“清点一下,凡年满十六、未满五十,有体力、通武艺或懂技艺者,皆可入选。”

经过筛选,最终选出一百名壮丁。李倓将他们编入亲卫,分为两小队,任命王二柱为左队队正,另一位曾为边军斥候的流民为右队队正。亲卫规模从一百五十人扩至二百五十人,营地内顿时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

郭子仪再次前来视察时,正撞见新选的亲卫在进行队列训练。王二柱喊着号子,流民们虽动作略显笨拙,却个个神情专注。郭子仪走上前,拿起一把横刀递给王二柱:“试试。”

王二柱接过刀,挽了个刀花,劈、刺、撩、扫,动作干净利落。郭子仪点点头,对李倓道:“殿下好眼光。这些人历经战乱,性子坚韧,稍加训练便是精锐。”他看向营垒深处,“太子殿下见营垒筑得如此坚固,想必也能安心了。”

暮色降临时,灵州城的城门终于缓缓打开。李亨的仪仗在亲卫护送下向城门走去,李倓则留在营垒指挥防务。他站在后端望楼上,望着黄河落日,心中感慨万千。这三日筑营,不仅建起了一座防御坚固的营垒,更凝聚了人心——流民们从挣扎求生的逃难者,变成了守护家园的战士;朔方军与东宫亲卫,也在协作中愈发默契。

周俊走上望楼,递来一碗水:“殿下,郭子仪将军说,这营垒比灵州城的城墙还结实。他已让人在营外增设了三座烽燧堡,与城内呼应。”

李倓接过水,喝了一口,目光望向营垒内的灯火。新选的亲卫正在擦拭兵器,流民们在整理营帐,炊火升起的炊烟与黄河的水汽交织在一起,朦胧而温暖。他知道,这座梯形营垒不仅是暂时的驻地,更是兴复大唐的起点。

夜色渐深,营垒内响起了巡逻的脚步声。虞候拿着口令符,与哨位上的士兵对答:“是甚么人?”“虞候总管巡营。”“口令?”“兴复。”“过。”清脆的应答声在营垒内回荡,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乱世中的希望之歌。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