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籍大多编成木牍、竹简,或者写在绸缎或布匹上。绸缎太贵而木牍、竹简太重,都很不方便。
当时纸张尚未发明,人们读书还要靠木牍、竹简,几本书可以堆满一间房子。蔡伦本是个喜欢读书钻研的人,他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木牍、竹简奏折,非常不方便;天下读书人为求取知识,要在房屋里翻阅着那沉重的木牍、竹简,劳神劳力,他就开始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和前汉留传下来的纸张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珍贵。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纸张的生产过程,从分析纸张的结构入手,发现它和丝帛类似,都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连成的。于是,他对新材料的要求是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他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年轻宦官来到城外一条小溪边游玩。无意中在溪水边看到一片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他痴痴地发了一会儿呆,忽然醒悟似的,紧紧抓着那东西,嘴里嚷着:“找到了,找到了!”
几个年轻宦官都愣住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河边一个百姓跟前问道:“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百姓不知其故,只是笑了笑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样,到处都是的。你问这个干吗?”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树木,顾不得回答百姓的问话,而是不由得眉开眼笑喊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回到宫里后,蔡伦指挥着几个工匠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让几个工匠分头行动,找树皮的找树皮、找破麻布的找破麻布、找旧渔网的找旧渔网,然后通通集中到制作坊,又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几天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勺把这黏糊糊的东西舀起来,像农妇摊煎饼一样,在木板上摊成薄薄的一块一块纸饼,等太阳晒干后再揭起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就这样,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制造出了更为廉价易得的纸。
他用手轻轻地拿着那些制作出来的纸,又放在案板上,激动地一手端着砚台,一手握笔,蘸着墨汁,在新纸上写着画着,然后,高兴得跳得老高。
他从所造的纸张中,挑选出优良的纸张,进献给汉和帝。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夸赞蔡伦的才能,赞誉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当即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向民间推广开去。于是,蔡伦的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
造纸术的推广使用,受到了朝廷、各级官吏和天下读书人的一致好评。至此,蔡伦以其科技成果,成为东汉名扬天下的发明家。由于蔡伦发明“造纸术”有功,和帝将蔡伦由小黄门令擢升为宦官中的中级官员中常侍。
从此,华夏的造纸技术日趋成熟。在此之前,商代用龟甲兽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开始用木牍、竹简、丝帛作为记事材料。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竹质的称“简”,木质的称“牍”。由于一片简或牍所能容纳的字有限,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十分笨重,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以推广使用。
造纸术是华夏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造纸术的改进使蔡伦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纸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汉朝率先出现,使汉代的文明勃兴程度超过了其他的文明,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有了崭新的面貌。之后,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和帝在位十七年,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和帝去世后,他的子嗣刘胜因有“痼疾”,殇帝早夭,和帝的皇后邓绥做主,立了十三岁的刘祜继承大统,这就是汉安帝。
邓太后临朝执政时期,农耕发达,商贸繁荣,国力强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造纸术的应用,更加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朝廷,纸张的使用量非常大,为了供给朝廷纸张,太后令朝廷专门在洛阳城外建造了一个造纸坊,由蔡伦监督,专门为朝廷制造纸张。
杨震入朝后,多次到洛阳城外的纸坊拜访蔡伦。杨震拉着蔡伦的手对他说:“蔡尚方,你是天下读书人的福神,你是天下读书人的挚友,你解除了天下读书人手握木牍、竹简读书的劳累。天下的读书人都将感谢你!”两人遂成为好友。此后,在邓太后的荫庇之下,蔡伦兢兢业业一直为朝廷做着贡献。
蔡伦聪明绝顶,深得邓太后赏识。太后得知,蔡伦在发明创造造纸术的同时,还在钻研兵器制造,因此,擢升蔡伦为宦官中的高级官员尚方令。尚方令掌管皇宫手工制作和监督制造皇宫专用的秘剑,以及各种器械,专为皇室服务。这些器械,全都精密牢固,得到邓太后的一再肯定和赞扬,其制作技术成为后代制作器械沿用的方法。
蔡伦之所以这么一门心思地钻研造纸术,发展造纸业,一是因为他看过太多太多的书,对竹简、木牍的不方便有切身体会;二是他与后来进入朝廷的杨震来往密切,他从杨震的人品、学问想到天下读书人,在杨震人品学问的感召下,在邓太后诏令在全国的乡间兴办学馆的形势下,为了天下读书人方便和修史记载方便,他决定不断提高造纸术的质量和水平。自邓太后在杨震的进言下,开始倡导教化,大兴教育科技文化之风以后,蔡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提升造纸技术。
后来,西北战事一再吃紧,邓太后命蔡伦在秦岭深处的汉中郡洋县,专门为西北边关锻造兵器,送往边疆。
一段时间,邓太后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没有核实确定,准备整理史籍,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学官谒者刘珍及博士、史官良史在东观校正各种典籍。安帝主张把蔡伦从汉中抽回来监督这件事情,邓太后因为西北战事一再吃紧,就没有同意调他回来。
平羌战争结束后,邓太后认为,蔡伦长期为皇家服务,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升长乐太仆,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此时,蔡伦已是宦官高级官员中唯一一个被封侯、享受两千石俸禄的宦官。蔡伦感谢上苍,使他一生先是遇到明君和帝刘肇,后来又遇到明后邓太后,再后来,遇到名臣贤士杨震。
作为太仆,可与皇帝议论政事,蔡伦在皇帝面前敢犯颜诤谏、指出得失,这在宦官中是少见的品德。更重要的是,他本人除有才学外,又具有孤傲高洁的性格,绝无宦官中常见的结派弄权的恶习,深得杨震等正直官员的敬佩。
没想到,邓太后驾鹤西去一年之后,厄运也降临到蔡伦的头上。在邓氏家族被满门抄斩之后,樊丰一伙就开始策划对蔡伦动手……这时,蔡伦神色凝重地回到了后堂,后堂的案上地上,四处摆放着各种兵器模型,案台上放着一叠他亲手制造的蔡侯纸。
此时此刻,他已经无心再琢磨那些纸张和兵器的发明改进。已近花甲之年,经历了明帝、章帝、和帝、安帝四代皇帝四十多个春秋的他,哪有看不透的?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刚一驾崩,灵柩下葬顺陵才不久,整个邓氏家族就被满门抄斩,蔡伦已经意识到了,下一个,就是他。
蔡伦想到了,这当今皇上汉安帝是谁?他就是当年被废掉的太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大宋贵人的孙子刘祜。
因为,樊丰几次三番在刘祜跟前诬陷说,当年逼死他祖母、废除他父亲太子一事,蔡伦就参与其中。而且,蔡伦本人很不识相,大将军邓骘死后,他不改犯颜诤谏的做派,还在龙亭公开指出安帝的过错。
同为宦官的樊丰与蔡伦同龄,他是进入宫中二十多岁被阉割,当年大小宋贵人之死,他有所耳闻,铲除窦氏一党,他也积极参与其中,事后被和帝擢升为中常侍。之后,在中常侍这个宦官中级官员一任上,一直得不到提升。
樊丰之所以嫉妒蔡伦,其原因是邓太后执政时期,特别器重蔡伦。蔡伦先是被邓太后擢升为宦官中的高级官职尚方令,平羌战争结束后,又被擢升为太仆,封龙亭侯,樊丰心中时常不平衡。还因为,太后在世时,一直对宦官严加管束,而唯独对蔡伦一人,放得很开。而蔡伦也与太后、杨震等人走得很近。
安帝和樊丰等人,他们才不管你蔡伦的兵器锻造和发明创造的“蔡侯纸”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多大价值,只要你不顺他们的意,必杀之。
在皇宫,樊丰一直在秘密结成一个宦官集团,他联络宦官孙程、王康、王国、黄龙、彭恺、孟叔等七人,在朝廷内形成一个宦官集团核心。这些宦官还举行宣誓仪式,每人割去一片衣服,决定同心协力,打击杨震等正直官员,共同辅佐汉安帝,诛杀邓氏家族及其追随者。他们拉拢蔡伦,遭到蔡伦拒绝,便心怀怨恨。蔡伦的造纸术和兵器锻造术,深得和帝、邓太后以及世人的广泛称赞,却引起樊丰等宦官的嫉妒和不满。
奸佞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共同目标,就是要把太后邓绥执政时期的“五大圣贤”及一帮正直官员一个个全部铲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