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时分,一支军队正疾速向北行军,这一带是肥沃而富庶的浙水冲积平原,汉末天下大乱,数十万北方流民逃难来到江东,在江东垦荒种地,繁衍生息,使会稽郡和吴郡渐渐地繁盛起来,江东政权也由此得以崛起。
此时已是初冬时节,江南地区刚下了一场小雪,稀薄的雪花覆盖着大地,透出一片片泥土本色,使雪后的世界并不那么纯白,官道上更是变得泥泞不堪,黑雪和泥浆混杂在一起,使士兵们行军格外艰难。
这支军队大约有八千人,由汉人和山越人混合而成,这也是会稽军队的特点,孙贲的数万军队中,至少有三成是山越人,这支军队由贺齐之弟贺景率领,奉孙贲之命夺取富春县。
富春县位于浙水北岸,紧邻会稽郡,是会稽郡军队北上的必经之路,浙水下游也是江东最为富庶地之一,这一带由临水、余杭、钱唐、富春四县组成,人口稠密,耕地辽阔。
所以孙贲的第一步就是要夺取这片富庶之地,获得人口和经济上的优势,而富春县又是首当其冲。
会稽军事先已得到情报,富春郡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一千余人,由一名牙将率领,所以孙贲也没有派出大多的兵力,只用八千人便足以夺取富春县,毕竟冬天不宜作战,以训练修养为主。
天还没有亮,黑沉沉的夜幕笼罩着大地,但东天空的夜幕已变得稀薄了,透出一片淡淡的青色,使夜路也并不难行,可以勉强看清楚道路的轮廓,只是满地泥泞给士兵们的行军徒添烦恼,士兵们低声咒骂,不时有人蹲下来摸索着,寻找陷入烂泥的鞋子。
主将贺景年约三十余岁,长得酷似其兄长,身材也同样高大魁梧,两膀有千斤之力,使一根七十斤重的铁戟,是会稽郡有名的猛将,在进剿山越人战争中屡屡立功,被封为偏将军。
今天是他主动请缨夺取富春县,贺景志在必得,他见士兵们行军缓慢,不由心中焦急,他们必须要在天亮前渡过浙水,但现在已是五更时分,他们离浙水还有二十里,恐怕有点来不及了。
贺景见一名士兵蹲在路边整理鞋袜,心中恼怒,挥鞭向士兵抽去,大骂道:“浑蛋!给我起来行军。”
第二卷江夏 第763章 江东风云(七)
浙水北岸密集分布着临水、余杭、钱唐和富春四县,四县人口近十万户,这一带土地平整肥沃,光照和水源充足,粮食亩产量极高,是整个江东地区最富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之处,在三国时代,这里属于吴郡,但后来为了限制吴郡体量过大,这一带又分出来,成立了余杭郡。
会稽军要夺取这片富庶之地,首先就必须要渡过浙水,而浙水又是当地驻军防御的重点,会稽军必须趁着夜色掩护渡过浙水,终于在天亮前,贺景率领军队赶到了浙水南岸。
这时,已有先头部队在江边寻找船只,随着主力军队到来,一名军侯奔至贺景面前,禀报道:“启禀贺将军,找到了三十余艘船只。”
贺景眉头一皱,眼中露出不满之色,他很了解浙水的情况,平时这一带千船竞发,格外繁盛,怎么会只找到三十余艘船只,而且还是百石小船,他狠狠地瞪了军侯一眼,问道:“怎么回事,才三十余艘船只?”
军侯叹了口气,“是对岸的守军将船只全部驱赶到了北岸,这三十余艘船只还是藏在水湾里,没有被对方发现,我们才得以找到,否则连一艘船也没有。”
贺景无奈,只得又问道:“对方敌军情况如何?”
“对岸大约有一千余守军,但卑职刚刚得到消息,朱桓正率五千军向富春县赶来援助,恐怕也快到了。”
贺景大吃一惊,他心中顿时焦急起来,如果朱桓军队赶到浙水北岸,他们就难以渡江了,他当即喝令道:“立刻开始渡河!”
会稽军士兵纷纷挤上三十余艘小船,每艘船坐十余人,三十余艘小船离开了南岸,向对岸驶去,贺景站在高处,紧张地望着船只渐渐变成一个个黑点,消失在蒙蒙的晨曦之中。
但贺景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第一批渡江之船尚未抵达北岸之时,吴郡军队大将朱桓率军赶到了富春县,虽然吴郡的实际控制者是孙瑜,但吴郡军队却是由两名大将统帅,一个是朱桓、一个是公孙阳,两人都是吴郡本地人,而且都曾是孙静的部将,两人自然都向孙瑜表示了效忠。
当孙贲自封为吴侯的消息传来后,孙瑜便立刻意识到,会稽军队一定会北上浙水,夺取余杭等四县,他也急令朱桓率军南下,在浙水一线建立防线。
此时朱桓正听取牙将张信的禀报,“卑职已得到情报,对岸大约有八千敌军,正准备渡江,卑职已按照将军之令搜罗了南岸船只,但估计还会有漏网之船。”
朱桓点了点头,“少量船只无妨。”
话音刚落,便有士兵奔来禀报,“将军,江面上发现敌军船只,约三十余艘,都是小船,正向北岸驶来!”
张信立刻焦急请令,“卑职愿领兵将他们全部歼灭!”
朱桓沉思片刻道:“三十几艘船最多运载四五百人,人数太少,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