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时间又渐渐到了建安十八年的春天,山峦解冻,冰雪融水,到处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对于冀城而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新的战役即将拉开。
军衙内,一名士兵拿着一封信,小心翼翼地走进房内,轻轻推了推伏在桌案上入睡的荀攸,“军师,醒一醒!”
荀攸坐起身,身上的毛毯刷地落下,他连忙一把抓住,有些疲惫地问道:“什么时辰了?”
“军师,天已经亮了。”
荀攸点点头,天居然已经亮了,他只觉头一阵疼痛,便起身长长伸一个懒腰,又推开了窗,顿时大片阳光洒进房间,一股清新而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荀攸精神为之一振。
“军师,有您的信!”士兵提醒他道。
荀攸这才注意到桌上有一封信,他走过拾起,不由一下愣住了,竟然是荀桀写来的信,他摆了摆手,“你退下吧!”
士兵点燃火盆,便退了下去,荀攸这才打开信,仔细看了一遍,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信中说他们父子二人在宛城,父亲荀彧得到了名医张仲景的治疗,身体渐渐好转,一些多年的沉珂也慢慢消除,让他不要挂念。
尽管只是一些家常小事,但荀攸还是从中读到了很多深意,宛城已经被汉军占领成为荆州一部分,荀彧为何不离开?信中说他们还去一趟襄阳,拜访隆中老友,这说明荀彧并没有被限制自由,只是他不想离开宛城。
而且张机是南郡医学的学正,要教授上千弟子,非常忙碌,如果没有刘璟的面子,张机怎么可能专程去宛城给荀彧治病。
荀攸放下书信,心中着实有些忧虑,他知道荀志跑去襄阳考试,并录取任官,这件事事先得到过荀彧的默许,荀彧已经开始偏向刘璟了,当然,荀攸知道叔父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他对刘协失望了,一心指望刘璟能中兴汉朝。
其实这也是荀攸痛苦之处,他也是忠心于汉朝,他明明知道刘璟是为了复兴大汉,也明明知道曹操受九锡、建魏国,就已经有了代汉之心,这又是他绝不能接受的现实,只是曹操还没有晋封魏王,还留有最后一点操节,令他心抱幻想。
同时也是他碍于曹操对他多年的恩德,他还依然帮助曹操对付复兴汉朝的刘璟,这种违背他内心意愿的做法着实令他深感痛苦,常常也不能眠。
荀攸又看了一遍荀桀的信,他相信这封信是得到荀彧的默许,其实就是荀彧对自己的一个暗示,当然,荀彧并不是因为投降了刘璟而来劝自己,他相信荀彧的操守,他不会投降刘璟,如果他投降刘璟,现在就应该身在益州,而不是宛城。
他暗示自己,只是希望自己能坚守忠汉的原则,可是荀攸不由露出一丝苦笑,让他怎么选择,难道让他故意输掉这场战争吗?怎么可能。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有人问:“军师在吗?”
第二卷江夏 第677章 致命弱点
荀攸听出这是夏侯惇的声音,他连忙将信收了起来,尽管他心中无愧,但他还是不想有太多的解释,这时,夏侯惇走到门口道:“军师,我可以进来吗?”
“夏侯将军请进!”
夏侯惇快步走了进来,抱拳道:“军师,刚刚得到消息,汉军拔营了。”
荀攸浑身一震,他连忙走到沙盘前,仔细看了看五十里外的祁北堡,这里汉军驻营之地,汉军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冬天,现在起营,就意味着春天的攻势要展开了,事实上,整整一个冬天,汉军并没有对冀城发动攻势,双方一直对峙了三个多月。
“临渭县有消息吗?”荀攸又问道。
临渭县是徐晃和于禁的驻兵地,他们二人率领两万军队一直驻守在临渭县,对上邽县的赵云军队对峙,荀攸其实是想知道上邽汉军的情况,如果赵云也有动静,那么汉军必然是要全面进攻了。
夏侯惇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那边的消息。”
荀攸沉思片刻道:“现在已是建安十八年,刘璟北伐已经整整三年,他不会再等待下去,这一战必然是他全力以赴,这一战如果我们能彻底击败他,那么五年之内刘璟都不会再北征,如果这一战我们败了,那么整个关陇都危险了,希望夏侯将军能明白这一战的重要。”
夏侯惇默默点头,“我会全力以赴!”
夏侯惇离开荀攸官房,刚走到院子里,一名侍卫快步跟上来,对他低声道:“将军,有情况要禀报。”
夏侯惇面无表情地走到院子外,这才停住脚步,侍卫跟上来道:“今天一早,军师接到一封信,是从宛城送来,好像是荀桀写来的信。”
夏侯惇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去吧!”
待侍卫走了,夏侯惇才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丞相因为荀彧之事,对荀攸也有了疑心,不过荀攸确实是全力以赴,整整一个冬天,他鼓舞士气,加强城防,一天都没有懈怠,荀攸对丞相还是忠心耿耿,他夏侯惇不能睁眼说瞎话。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而至,急声禀报道:“将军,汉军前锋到了!”
夏侯惇大吃一惊,连忙赶到城头,只见城外来了一支军队,约五六千人,为首一员白马大将,手执长枪,银盔银甲皂罗袍,威风凛凛,正是名将马超,他正在城下叫骂掠战。
曹军将士被他骂得羞恶难忍,大将殷署上前向夏侯惇请战,“将军,末将愿出战和马超一战!”
夏侯惇狠狠瞪了他一眼,斥骂道:“你觉得你比许虎痴还厉害,能击败马超?你若败了,损害我的士气,你来承担?”
殷署满脸羞愧退下,夏侯惇又怒道:“传我的命令,不准任何人出战,给我乱箭射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