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民的学习热情算是被调动起来了。
众人站在原地,又听王浩讲了几个字。
期间有人走了,也有新的人在一旁站着旁听。
王浩对站着的人道:“桌上沙盘树枝可以随意使用,大家可以坐着写写试试。”
这话说完,便有七八个人陆续坐在书桌前,拿树枝跟写。
林浅正好吃完企炉饼,心满意足的离开。
回到临时屋舍内。
这房子是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典型的南方民居,通体木制,石砌墙基,茅草铺顶,十分低矮,布局紧凑。
整个南澳岛房屋基本都是这种结构,好处是就地取材,建设简单。
坏处是舒适性低,而且对台风的防护性差。
建成这样,也是砖瓦不足的无奈之举。
好在南澳城以南,还有大片空地。
林浅计划,等砖瓦充足,后续修筑的民居,采用合院布局,正房门房加东西两厢房,围成一个合院结构,中间留出天井。
这种布局,有些类似北方四合院,南方叫四点金。
四点金还能在东西拓展两排长屋,名叫护厝。
护厝和主屋用连廊连接,形成一整套大四合院,这就是闽南大厝屋。
林浅对中国传统民居也算略有研究,只要有足够建材,像林府那样的大宅院,也是能造出来的。
林浅走进临时屋舍,正堂中陈设简单,只有简单的桌椅、书架、脸盆架等物。
圣安娜号上的家具,都留在青澳湾,运过来多有不便,这些家具都是岛上本来就有的,临时搬来用用。
林浅回桌前,点亮白虫蜡,打开航海日志,翻出一份清单,清单上列了要让胡东主大宗采购的物资,林浅将桐油补充上去。
这时,屋外有人禀报:“舵公,储石匠来了。”
“进。”
屋外进了两人,为首的四十余岁,皮肤黝黑,身材精壮,身着布衣麻衫,正是岛上的储石匠。
储石匠身后跟着个学徒,十几岁,满脸稚气,正好奇的四下打量,学徒提着三个木桶,木桶中装着灰白的膏状物。
“坐。”林浅道。
“不敢,舵公有令,老汉站着回话就是。”储石匠惶恐的道。
林浅笑道:“恐怕一时半会说不完,坐着回话罢。”
储石匠推脱不过,浅浅坐下,他的学徒懂规矩,不敢和师父同坐,侍立一旁。
林浅看向学徒提着的三个木桶,问道:“这就是灰浆吧?”
储石匠道:“正是,按舵公之命,这三桶灰浆是老汉下午刚调出的。”
“详细讲讲。”林浅道。
储石匠让学徒把三桶灰浆放在地上,依次介绍:“这一桶是石灰灰浆,不耐水,主要用来抹内墙的。
这一桶糯米灰浆,防水、牢固,干大活主要用这个,就是贵了些。
这一桶是桐油灰,涂地仗用的。”
地仗就是在木质结构上涂的衬底,防腐防潮,和船板上刷桐油的做法类似。
这三桶灰浆,就相当于大明的水泥、油漆。
眼下,南澳岛即将再大兴土木,可砖瓦、石料、桐油等关键物资,都被岸上卡脖子,所以今天特意叫储石匠来,就是为了解下这时代的建筑水平。
林浅详细问了灰浆的性能问题。
储石匠当了大半辈子石匠,也算是对灰浆如数家珍,开始的几个问题,还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