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艾拉感到触动的,是一段被封存的、来自“认知提纯工程”发起者晚年的私人日志片段,其访问权限极高,艾拉是凭借引路者的特殊权限才勉强触及:
“……我们是否……走上了一条通往永恒静止的道路?逻辑的完美,是否以牺牲文明的‘可能性’为代价?我看到了秩序的极致,却也看到了……活力的消亡。我们清除了噪音,但似乎……也扼杀了音乐。‘反者道之动’……或许,绝对的纯净,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反者道之动”!艾拉心中一震,这正是《道德经》中的智慧!事物的发展往往包含着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统合体追求绝对的、静止的理性(静),反而可能走向了阻碍文明动态发展的反面(动)!这位先驱晚年的忧虑,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被边缘化的证据、失败的记录和先驱的反思,共同指向了统合体逻辑体系可能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它对“完美”和“纯净”的追求,使其无法包容和利用那些看似“不完美”、“不纯净”,但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特质,从而在面对真正的新事物和极端复杂性时,可能缺乏必要的韧性与创造力。
这,或许就是“逻辑的尽头,是悖论之墙”的部分含义。
与此同时,艾拉并没有放弃寻找“散落的种子”。她不再使用容易被监测的“微弱共识感应场”,而是将自身的心火之力调节到一种更接近“初始变量”——即更接近生命本源共鸣的频率。这种波动极其微弱,几乎与宇宙背景辐射无异,但对于那些内心深处仍残存着对“连接”、“温暖”、“意义”渴望的意识来说,却可能如同黑暗中唯一的灯塔。
等待是漫长的。就在艾拉以为这种方式也失败之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共鸣回应了!
这个意念比之前在“回声之巢”中接触到的任何单元都要谨慎和……古老。它似乎并非来自生态站的当代个体,更像是一个沉寂了许久、几乎与系统同化的“古老存在”。
“……你……在寻找……起源之痛?”那个意念断断续续,仿佛随时会消散。
“是的,”艾拉以最柔和的意念回应,“也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可能性……”古老意念重复着这个词,带着无尽的沧桑,“可能性……已被‘定义’扼杀。要打破定义……需回归……定义诞生之前……”
“如何回归?”
“……数据深渊……底层……未被完全覆盖的……‘记忆烙印’……寻找……‘摇篮曲’……”
意念到此,如同风中残烛,骤然熄灭。无论艾拉如何尝试,再也无法连接。
“数据深渊”?“记忆烙印”?“摇篮曲”?
这些碎片化的词语,指向了统合体庞大数据库的最底层,那些可能在无数次系统升级和“认知提纯”中,都未被彻底格式化掉的、属于文明最原始时期的情感记忆碎片!
那首“摇篮曲”,或许就是关键!
艾拉的目光,投向了主控智脑那浩瀚如烟、戒备森严的核心数据库。她知道,那里守卫森严,直接访问无异于宣战。
但是,那个神秘的信号和古老意念的指引,让她看到了另一条路——一条潜入数据深渊,寻找文明最初心跳的荆棘之路。
她必须找到一个方法,在不惊动主控智脑的情况下,接触到那些被深埋的“记忆烙印”。
而在生态站的阴影中,那些“散落的种子”,是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
逻辑的铁幕已然出现裂痕,而变量真正的曙光,或许正来自这被遗忘的、最初的歌声。
喜欢从霍雨浩他哥开始焚天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从霍雨浩他哥开始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