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招募令的传播,不仅临安、湖州、常州等地的人才纷纷前来,甚至连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地区的百姓与工匠,也冒着风险逃往宣城,希望能加入抗金队伍。为了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才,赵玥特意在城内设立了“人才安置所”,提供临时住宿与饮食,还根据他们的技能与意愿,尽快安排岗位,让他们能迅速投入到抗金事务中。
为了留住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优厚的待遇政策:
?军事人才:将领按等级发放俸禄,士兵除粮饷外,还可获得土地奖励,若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饷补贴;
?行政人才:按职位高低发放俸禄,优秀者可获得晋升机会,还能参与地方政务决策;
?技术人才:工匠按技艺水平与工作量发放薪资,技艺精湛者可获得额外奖励,还能收徒传艺,培养新工匠;
?医疗人才:郎中按诊治人数与效果发放俸禄,还能获得药材补贴,为军队与百姓治病可获得额外荣誉;
?谋略人才:谋士按贡献大小获得俸禄与奖励,重要决策参与者可获得晋升,还能参与军事与政务规划。
同时,赵玥还注重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设立“军校”“工坊学堂”“医馆学堂”等,让军事人才、技术人才与医疗人才能够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人才;定期召开“议事会”,让行政人才与谋略人才能够发表见解,参与抗金策略与地方治理的制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宣城的实力迅速提升:
?军事方面:军队新增了五百余名精锐士兵,水师战船增加到三十艘,还改良了投石机、火箭等武器,战斗力大幅增强;
?行政方面:完善了粮仓管理、赋税征收、流民安置等制度,地方政务处理效率显著提高,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
?技术方面:兵器制造效率提高了三成,战船建造周期缩短了一半,还生产出了更耐用的铠甲与更高效的农具;
?医疗方面:建立了五处军医院与十处民间医馆,培训了两百余名医护人员,士兵与百姓的伤病治愈率大幅提高;
?谋略方面:制定了更完善的抗金防御计划,绘制了详细的江南水系与地形地图,还建立了覆盖周边各州府的情报网络,能够及时掌握金军动向。
消息传到临安,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纷纷上奏,称赞赵玥“善用人才,实为抗金之栋梁”,恳请朝廷给予更多支持;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心中不满,却也无法否认宣城人才济济、实力大增的事实,只能默认赵玥的招募举措。
宋高宗得知后,也对赵玥的做法表示认可,下旨赏赐宣城粮食五千石、铁矿一千斤,用于支持人才培养与抗金防务,并允许赵玥“可自主选拔人才,报朝廷备案即可”,进一步扩大了她的人才选拔权。
宣和五年三月,赵玥在府衙内举行了一场“人才就职仪式”,两百余名新招募的人才身着统一的制服,整齐地站在广场上。赵玥身着银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同仁,你们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宣城,为的是抗金报国,为的是守护家园。我赵玥在此承诺,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会为你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与你们一同并肩作战,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
广场上响起整齐的欢呼声,“抗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苏文、周铁山、陈老根、柳清瑶等新任职的人才,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感受着这份激昂的氛围,心中充满了斗志——他们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能为国家、为百姓贡献力量的道路。
仪式结束后,赵玥留下苏文与几名谋士,商议下一步的抗金计划。苏文提出:“防御使,如今我们人才充足,兵力增强,可主动出击,收复被金军占领的濠州、泗州等地,扩大抗金根据地。”
赵玥点头:“你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我们需谨慎行事。金军虽在前番战败,却仍有较强实力,不可轻敌。我们可先派探子前往濠州、泗州,了解金军的布防情况,再联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制定周密的进攻计划,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收复失地。”
众人纷纷赞同,开始着手制定计划。夕阳下,府衙内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照出一张张充满斗志的脸庞——在这些人才的助力下,宣城的抗金大业,正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
赵玥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青弋江,心中清楚,人才是抗金大业的根本,只有不断吸引与培养人才,才能让宣城成为真正坚不可摧的抗金据点,才能为大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为日后收复失地、重振河山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有这些人才的陪伴与支持,她有信心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