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赵玥受职保独立
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二,宣城府衙的正厅内,红绸缠绕的廊柱与悬挂的“奉旨授职”匾额,将整个空间烘托得庄重而喜庆。赵玥身着崭新的银色铠甲,肩甲上雕刻的云纹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她双手捧着宋高宗亲赐的“江南防御使”印玺,指尖轻轻摩挲着印面的篆字,目光却透过敞开的厅门,落在府衙外操练的士兵身上——那里,李山正率领三百骑兵演练冲锋阵型,马蹄踏地的轰鸣与士兵的呐喊声,如同一股坚韧的力量,顺着寒风传入厅内。
“赵防御使,”钦差李嵩站在一旁,笑容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陛下授予此职,足见对您的信任。日后宣城军政要务,还望您多与监军张大人商议,若有重大决策,及时奏报临安,莫要辜负陛下厚望。”
赵玥缓缓转身,将印玺交给身旁的侍从妥善收好,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李大人放心,臣自当遵守朝廷规制,军政要务定会如实禀报。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动向瞬息万变,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会错失战机。臣恳请大人回禀陛下,允许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待战事结束后,再补奏详情。”
这番话看似是“请求”,实则是明确划清界限——接受“江南防御使”的官职,是对朝廷权威的认可,也是为了获取抗金所需的粮草与名义支持;但拒绝“事事奏报”,坚持“临时调度权”,则是为了守住军队的独立性,避免被临安的战和之争牵绊,失去战场主动权。
李嵩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赵玥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自主权”的诉求。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厅内站立的张九成、李山等官员——他们虽沉默不语,却个个眼神坚定地望着赵玥,显然是早已达成共识。“此事关乎朝廷规制,本官无法擅自应允,”李嵩谨慎地回应,“但会将您的诉求如实禀报陛下,相信陛下会权衡前线实情,给出合理答复。”
赵玥微微颔首,没有再继续追问。她清楚,朝廷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地方军队的控制权,这场“保独立”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监军张谦正式入驻宣城。这位秦桧门生身着青色官袍,随身携带的文书袋里,装着密密麻麻的“军政监察条例”——从士兵训练时长到粮草消耗明细,甚至连将领的会客记录都需每日报备。他刚到府衙,便拿出条例,对赵玥说道:“赵防御使,按朝廷规矩,今后宣城军队的训练计划、粮草收支、兵力调动,需每日记录在案,由下官审核后上报临安。若您需调动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兵力,需提前七日提交奏疏,经朝廷批复后才可执行。”
赵玥接过条例,快速浏览后,将其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大人,朝廷的监察制度,臣自当遵守。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探子时常出没,若训练计划与兵力部署每日上报,恐会泄露军情,给金军可乘之机。臣建议,训练记录改为每周汇总报备,重点标注成果而非细节;至于联盟兵力调动,若遇金军突袭,七日奏报时间过长,臣恳请改为‘先调度后补奏’,还望张大人通融。”
张谦脸色微沉,他没想到赵玥刚一开始便对“监察条例”提出修改,这显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赵防御使,朝廷的制度不可随意更改,”他语气强硬,“若因信息滞后导致军情泄露,责任在地方;若擅自调动兵力,便是违逆朝廷,下官有权弹劾!”
“张大人此言差矣,”张九成适时上前,递上一份厚厚的卷宗,“这是前番金军夜袭宣城时的军情记录,当时我们从发现金军动向到出兵防御,仅用了一个时辰。若按七日奏报制度,恐怕城破之后,朝廷的批复还未送到。如今宣城周边仍有金军探子活动,若因刻板遵守制度而延误战机,这个责任,恐怕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张谦翻开卷宗,只见里面详细记录着金军夜袭的时间、路线、宋军的应对过程,甚至附有被俘金军探子的供词,证据确凿,让他无法反驳。他沉默片刻,最终松了口:“训练记录可改为每周报备,但兵力调动必须提前三日奏报,若遇紧急情况,可先调动宣城本地兵力,联盟兵力仍需等待批复。”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妥协——赵玥守住了“训练信息保密”与“本地兵力临时调度权”,而张谦则保留了对“联盟兵力”的控制权,看似各退一步,实则赵玥已占据主动:宣城本地兵力是抗金的核心力量,拥有临时调度权,便意味着在应对突发战事时,她仍能自主决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玥与张谦围绕“军队独立性”的博弈,在日常军政事务中不断展开。张谦多次提出“由朝廷派遣将领接管水师”“将宣城粮草纳入朝廷统一调配”,均被赵玥以“水师士兵多为本地渔民,仅听从熟悉水性的将领指挥”“宣城粮草需优先保障守城士兵,若纳入统一调配,恐难及时供应”为由拒绝。
为了进一步巩固军队的独立性,赵玥开始着手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士兵的“乡土认同”,二是建立独立的粮草补给体系。
在士兵训练之余,她时常亲自讲述金军入侵时,宣城百姓遭受的苦难——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被杀害的亲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士兵们深刻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朝廷的疆土,更是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她还规定,士兵的家属可优先获得城内的耕地与工坊岗位,若士兵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草补贴。这些举措,让士兵们对“宣城军队”的归属感远超对“朝廷军队”的认同,也让张谦试图安插朝廷将领的计划屡屡落空。
在粮草补给方面,赵玥与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达成协议:宣城以“传授抗金战术”“提供战船修缮技术”作为交换,从湖州、常州等地获取铁矿与粮食;同时,她在宣城周边推广“军屯制度”,组织士兵在闲置土地上耕种,不仅解决了部分粮草需求,还让士兵们在农闲时参与耕种,进一步强化了“守土即守家”的意识。当张谦提出“将军屯粮草纳入朝廷调配”时,赵玥直接拿出士兵与农民的联名信——信中写道,若军屯粮草被调走,士兵与农民将无粮过冬,恐引发民变,让张谦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宣和五年正月,金军探子得知宣城“换帅”且有朝廷监军入驻的消息后,认为宋军内部必然出现矛盾,便派遣五千骑兵,突袭宣城周边的宁国县,试图夺取县城内的粮仓。
消息传到宣城时,张谦正在审核上周的训练记录,他看到急报后,立刻说道:“此事重大,需立刻奏报朝廷,等待批复后再调动兵力!”
赵玥却深知,宁国县距离宣城仅五十里,金军骑兵一日便可抵达,若等待朝廷批复,县城早已失守。她当即下令:“李山率领三百骑兵,即刻驰援宁国县,从侧翼袭击金军;周平率领两百步兵,携带火箭,绕至金军后方,烧毁其粮草;我亲自率领一百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截断金军退路!”
“赵防御使,你这是擅自调动兵力,违反朝廷制度!”张谦上前阻拦,语气激动,“若朝廷追责,你我都难辞其咎!”
97。赵玥受职保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