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省委招待所的宴会厅内,灯火通明,一场意义非凡的晚宴正在这里举行。
今晚的气氛庄重而不失温馨,柔和的灯光洒在每一张脸上,也照亮了餐桌上那一道道精致的菜肴。
主位上,王正强端坐着,他神情沉稳,目光中透着审视与期待。他的左右分别是省委书记王维波和省长李平江。
王维波面容和蔼,眼神却透着敏锐;李平江则身姿挺拔,尽显干练。
服务员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将一道道精致的荆楚特色菜肴依次上桌。清蒸鱼鲜嫩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翠绿的葱花点缀其上,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王维波热情地为客人介绍:“正强部长,这是咱们荆楚的特色菜‘清蒸鱼’,您尝尝。”
王正强微笑着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尝。片刻后,他赞许地点点头:“味道鲜美,不愧是荆楚名菜。”然而,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不过,我这个人更看重工作实绩。明天的调研,希望能看到真实的改革成效。”
李平江立刻回应,声音坚定:“请部长放心,我们安排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考察点。”大家表面上依旧谈笑风生,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次调研意义重大,不容有失。
晚宴进行到一半时,王正强看似不经意地提起:“听说阳城的改革很有特色?那里是宋部长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吧?”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众人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王维波心中一紧,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王正强在暗示调研意向。
晚宴结束后,王正强提出要与省委班子成员单独谈话。
首先进入房间的是王维波。房间里,灯光柔和却又带着一丝静谧的压力。王正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从改革的整体规划到具体实施的细节,从干部的任用情况到基层群众的反馈,问得十分细致。四十分钟过去了,当王维波从房间里出来时,面色凝重。
李平江赶忙迎上去,低声问道:“书记,情况如何?”王维波轻轻摇头,声音低沉:“领导问得很细,特别是对苗州的改革情况十分关注。”
随后,李平江、宋江等人依次进入房间。每一个人出来时,脸上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思索与凝重。
每个人的谈话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王正强似乎想要从每一个班子成员口中,了解到最真实的改革情况。
当晚十一点,最后一位班子成员谈话结束。王维波当机立断,宣布:“马上召开常委会!”
省委常委会会议室里,灯光亮如白昼。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气氛紧张而严肃。王维波开门见山:“同志们,根据刚才与王正强组长的谈话,我们需要重新研究明天的调研安排。”
宋江率先发言,他表情认真:“原来确定的三个考察点可能不够全面。从谈话中,我感觉到领导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特别关注。”
“没错。”李平江表示赞同,“王部长特意问到了苗州的干部安置情况,还提到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关心。”
组织部长宋江思索片刻,提出建议:“是否可以考虑把原先安排的楚门市换成苗州?”
然而,林向阳欲言又止:“但是苗州的情况。。。。。。”他的话没有说完,但大家都明白他的顾虑。
王维波果断拍板:“就定苗州!另外,王部长在谈话中明确表示想去阳城看看。这说明领导对我们原先的安排并不完全满意。”
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各抒己见,激烈地讨论着。
有人担心时间紧迫,苗州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人考虑到地域的平衡,新的安排是否合理。
但最终,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让这次调研真正反映出改革的成效。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新的调研方案终于确定:第一站阳城,第二站江门,第三站苗州。这个安排既考虑了王正强的暗示,又兼顾了地域代表性。
宋江又提醒道:“还有一个细节,王部长在谈话中提到,希望看到改革给基层带来的真实变化。我建议在每个考察点都要安排与普通干部群众的座谈。”
“同意。”王维波点头,“另外,要求这三个地方做好充分准备,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亮。考察车队整齐地排列在省委大院前,引擎声低沉而有力。
王正强看到陪同阵容时,略显惊讶:“维波同志,平江同志,你们两位主官都去,省里的工作怎么办?”
王维波笑着解释:“请部长放心,我们已经安排东军同志留守。这次改革是全省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全程陪同。”
李平江也补充道:“而且这三个考察点各具特色,我们想亲自向组长汇报改革的具体成效。”
王正强不再推辞,他把目光转向宋江,认真地说:“宋部长,这一路上你可要好好介绍情况。”
车队缓缓驶上高速公路,扬起一阵尘土。首站,直奔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