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扬忠义之名,不忠不义之徒,又岂能得到有志之士的效忠!
二是扬军功威名,展露自己的军威,只有自身越强大越勇猛,才更加能够吸引人才来投效。
所以此行奉行的是精兵猛将策略,即只带少数精兵,免得做了炮灰,多带猛将,展露肌肉。
有了威名,既能吸引人才,也可以震慑众位诸侯,免得他们来找麻烦。
泰山郡虽然不惧,但是不免麻烦,甚至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规划。
此次讨董的十八路诸侯中,大半都是袁氏门生,或是与袁氏有着密切联系的。
因此这次盟军的领导权,刘羲根本不打算去争。
何况这本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赢了固然好,若是徒劳无功,就会显得自身很庸碌。
不过副盟主的位置,刘羲必须拿下,毕竟论官面上的身份地位,刘羲在众人当中是最高的。
他是青州刺史,县侯,汉室宗亲,还是小皇帝亲口喊的皇叔。
身份地位抬高了,该有的体面就不能丢。
刘羲此次只带了荀攸程昱两位谋士,他们一个出身世家,一个出身寒门,出身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正好优势互补。
其余几位谋士除了发展泰山郡,同时也负责策划对青州、冀州的攻略。
虽然他们不知道刘羲跟黄巾的具体关系,但是看到刘羲真的与黄巾联系上了,这一股助力被他们完全给调动起来了。
相信等到刘羲归来的时候,青州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武将方面,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典韦、许褚、太史慈、颜良、文丑等九员超一流武将随行。
只剩下魏延徐晃等人留守泰山郡。
在这几年中,他们相继突破了超一流境界,其中颜良文丑最后突破。
他们是在听闻了刘备的噩耗之后,伤心欲绝,心绪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意外突破的。
除了九位超一流武将,其余魏延徐晃等人也都是一流武将,而且还有好几人都有着突破超一流境界的潜力。
刘羲手下可谓是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此行他还将自己的几位学生也带上了,他们都是天下才俊,只是年纪还幼小,假以时日,必然是栋梁之才。
所以刘羲对他们的培养不留余力,这次也是带着他们来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况且这个年代十五六岁上战场,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诸葛亮已经有十二岁了,也该出来增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