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法自然杀机暗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自云宸坠入这绝谷,转眼已过了大半年。
春去秋来,河谷两岸的树木染过新绿,又披上金黄,最终在凛冽的山风中褪尽繁华,只剩下遒劲的枝干指向灰蒙蒙的天空。那场几乎夺去他性命的追杀,仿佛已是上一个轮回的旧事。然而,胸口贴身藏着的《黄庭经》、玉简和那枚愈发温润的玉佩,以及丹阳子前辈坐化的骸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外界的世界并未遗忘他,那巨大的漩涡仍在缓缓转动。
这大半年,是云宸脱胎换骨的时期。
击毙野猪的经历,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体内某种潜藏的闸门。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黄庭经》中那玄奥的呼吸吐纳,而是开始主动引导体内那股日渐壮大的“气”。
这“气”,按照世俗武道的划分,便是内力。只是云宸无人指点,全凭自身对经文的领悟和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去摸索。他的内力运行路线迥异于任何已知门派,更加贴近自然韵律,圆融绵长,后劲十足。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自身“武技”的打磨上。没有师父,天地万物便是他的师父。
他观察猿猴在林间腾挪,取其轻灵,融入步法,在峭壁乱石间纵跃如飞。
他模仿仙鹤振翅,单足而立,锻炼平衡与瞬间的爆发。
他揣摩溪流绕石的缠绵,野藤缠树的坚韧,将其意蕴化入那套自创的、尚不成体系的“拳法”之中。这拳法没有固定招式,核心便是一个“引”字,一个“化”字,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他不知其名,只依着感觉,称之为“缠丝手”。
那柄从丹阳子处得来的锈剑,也被他重新拿起。他用河边的细沙和坚硬的鹅卵石,日复一日地打磨。锈迹一点点剥落,逐渐露出了剑身的本来面目——并非凡铁,而是一种暗沉如水的玄色金属,剑身靠近剑格处,有两个古朴的篆文小字:“承影”。
剑刃被他磨得并不锋利,甚至有些钝厚,因为他追求的并非劈砍切割之利。他练剑,亦是练意。以剑代笔,在沙地上刻画《黄庭经》中的符文;以剑为指,引导内力在尖端吞吐,感受“气”与“器”的共鸣。他舞动承影剑时,剑势圆转,不带丝毫烟火气,竟与他那“缠丝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剑是他手臂的延伸。
这一日,正值深秋,山谷中弥漫着肃杀之气。天空铅云低垂,似乎酝酿着一场冬雪。
云宸立于河边一块平坦的巨石之上,双目微阖,正在演练“缠丝手”。他动作缓慢,如推山,如揽月,周身气息内敛,仿佛与这山谷、这河流、这即将到来的风雪融为一体。体内内力如溪流潺潺,循着某种玄妙的路径自行运转,通达四肢百骸。
忽然,他心有所感,动作不停,目光却锐利地扫向河谷上游,那片河水注入的幽深洞穴方向。
他听到了不同于风声水声的异响。是脚步声,虽然极其轻微,且刻意放慢,但在如今他远超常人的耳力下,依旧清晰可辨。
不止一人!而且步伐沉稳,气息绵长,绝非寻常猎户或落难者!
“终于……还是找来了吗?”云宸心中并无太多意外,这大半年的平静,本就像是暴风雨前的间歇。他深吸一口气,体内缓缓流动的内力瞬间加速,如同蛰伏的猎豹,蓄势待发。他悄无声息地滑下巨石,隐入岸边茂密的枯草丛中,承影剑无声无息地握在了手中,剑尖斜指地面。
片刻之后,四道身影从洞穴旁的乱石后闪出。统一的暗青色劲装,胸前狰狞的獬豸图案,在灰暗的天光下格外刺眼。
正是靖安司的密探!与半年前那批人衣着完全相同,但气息更加凝练,眼神更加凶悍,显然是司中的精锐。
为首一人,面白无须,约莫三十许岁,眼神阴冷如毒蛇,缓缓扫视着这片隐秘的河谷。他手中拿着一块罗盘似的物件,指针正微微颤动着,指向云宸方才练功的巨石方向。
“哼,果然在此。司尊大人赐下的‘寻气盘’果然灵验,此子在此地盘桓日久,气息已与此地交融,终究是露出了痕迹。”白面头领冷笑道,“仔细搜!那小子定然还在谷中!《黄庭经》和玉佩,必须到手!”
“是,韩头!”三名手下应声,立刻呈扇形散开,动作迅捷而专业,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处可能藏身的地方。
云宸屏住呼吸,将自身气息收敛到极致,仿佛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他心中明了,对方有备而来,且有那种能追踪气息的奇物,躲藏并非长久之计。
一名密探正朝着他藏身的草丛走来,手中握着一把淬毒的短弩,眼神警惕。
五丈……三丈……一丈!
就在那密探即将拨开草丛的瞬间!
“咻!”
一道乌光如同毒蛇出洞,从草丛中激射而出!并非攻向密探,而是射向数丈外另一名正在搜索的密探的后心!是云宸用树枝和削尖的石头制作的简易投矛!
“小心背后!”靠近草丛的密探惊呼提醒。
那名被攻击的密探反应极快,闻声猛地向前一扑,险险躲开投矛。投矛“夺”的一声,深深钉入他身前的地面,尾端兀自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