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明月几时有多少字 > 第20部分(第3页)

第20部分(第3页)

金兵入城后,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吕本中时值城中,和千万的京城子民一道,亲眼看着繁华的京城变成人间地狱,在战火中痛苦煎熬。亡国之恨、切身之痛,促使他拿起笔,用诗歌记录了那场灾难。《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寓小巷中作》写记录了京城沦陷带来的苦难,百姓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

金兵退后,吕本中自感“乱后惊身在,端如犬丧家”,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这种伤感和忧愤的诗风,与早年的轻快圆美风格迥然不同,题材也由风花雪月转为国民时事,且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诗词特色,对后来者,尤其是对陆游,影响极大。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吕本中也跟着南迁,流落江南一带。在重阳节时,对着江南的冷月残菊,他“佳节倍思亲”,登高望远,却感到故园难回,咽泪装欢,凄凉无限,作了一首描写江南风光与忧时伤乱的小令《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这首词表现“中原归思”,工稳精润,颇受评论者的称赞。曾季貍说“尤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艇斋诗话》)。《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绍兴六年,吕本中来到杭州,宋高宗赵构特赐他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示重用之意。

大概在此期间,吕本中向赵构上陈了一本《官箴》,对朝廷官员提出要“清、慎、勤”的道德要求: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清、慎、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今日的“人民公仆”,要做到“清、慎、勤”,亦恐不易吧?

绍兴八年二月,吕本中升迁中书舍人。六月,兼权直学士院。当时,赵构和秦桧正忙于与金“和议”。吕本中反对议和,见金使前来,大家讨论如何接待金人时,就发言道:“金人来了,我们应尽量简单接待,显示国家贫穷勤俭。何况,成败大计,本不在此,而在我们治政得失、兵财强弱。”

秦桧很不高兴。

“靖康之难”之前,吕本中与秦桧曾同为“承务郎”,相得甚欢。南宋建立后,秦桧初任宰相时,大力提拔“关系户”,也想提升吕本中,以便他为自己卖命。吕本中接到秦桧的封册书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秦桧亲自写信,要他上任,但吕本中还是坚决不从,梁子自此结下。

不巧的是,吕本中又与秦桧的对头赵鼎好上了。赵鼎素喜“元祐之学”,与吕本中一见投缘,引为相知。《哲宗实录》编成后,赵鼎升迁仆射,吕本中草制,文章有这么一句话:“合晋、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霸;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以去非。”

秦桧认为吕本中有讽刺之意,翻脸大怒,对皇帝说:“吕本中受了赵鼎的指使,盼望和议失败,好为脱身之计。”风御官员萧振是秦桧之党,借机弹劾吕本中。吕本中于是被“莫须有”罢官,“提举太平观”。

吕本中少年时期,曾师从程颐,对理学颇有兴趣。罢官后,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倒在理学研究上取得一些成就,提出了“贫贱勿厌”、“富贵勿羡”等理学思想,著有《东莱诗集》20卷,《春秋集解》30卷,《师友渊源录》5卷,《童蒙训》3卷等,后世尊称为东莱先生,赐谥文清。

吕本中一生,担得起当年高太后“孝于亲,忠于君”的嘱咐。

吕本中(1084… 1145); 字居仁; 世称东莱先生,诗属江西派, 今有《紫微词》,《全宋词》录词二十七首。

陈与义:长沟流月去无声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临江仙》词“清婉奇丽”,豁达自然,尤其“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颇受世人称赞。如刘熙载说:“《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彭孙迥也在《金粟词话》中指出:“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临江仙》词的作者是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大约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所作,当时他四十六、七岁,已经退居青墩镇僧舍。词前有序曰“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城南,唐朝裴度曾在此遗留别墅。年近半百的陈与义登上小楼,看新晴,听渔唱,忆旧游,想旧友,“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多少沉痛悲愤之情,化为一腔旷达从容。

这首《临江仙》词极受后世推重,被认为其特点颇似苏东坡。南宋黄昇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中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清朝词评家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其实,陈与义的词风似东坡,却非刻意学东坡。他早年对作词不感兴趣,注重做诗,是著名的“江西诗派”诗人,但因曾与苏门弟子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长期交往,且与苏轼有世交之谊,耳濡目染,晚年作词,不自觉地走了苏轼的路子。

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字公弼,是苏轼任凤翔通判的顶头上司,对青年苏轼颇为严厉,苏轼平生不喜“行状墓碑”,却在陈希亮去世后,撰写了墓志铭《陈公弼传》,对陈希亮多溢美之词。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也就是陈与义的叔祖),与苏轼更是莫逆之交,曾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给与苏轼诸多帮助。陈慥字季常,号龙丘居士,常与苏轼彻夜谈论佛道。陈慥人高马大,性情豪爽,却是典型的“气管炎”,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