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汉末名将有哪些 > 第350章 繁华弹指春明梦 二(第2页)

第350章 繁华弹指春明梦 二(第2页)

人生于纯洁却选择自甘堕落,没有在堕落中麻木到底就是幸运。失去过才明白珍惜,燃烧起来才有火焰,幸运重新眷顾就不该再次退缩,人的意义不在活的多久而在做不做,就算只有一丝暖意,哪怕带来一瞬光明。这不是寻求解脱,这是承担责任。

自耕农迟早要变成佃户,再由佃户沦落成奴仆,这个过程缓慢而不可逆。王朝早期自耕农数量庞大,赋税徭役充足,国家处于这段时间往往很强盛。

世道太平土地兼并比较缓慢,佃户逐年增多赋税有所减少,但不至于造成过大影响,王朝仍处于一段平稳期或者叫下滑期。

一个王朝下滑期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人口流失的速度。昏君是特权阶层的背锅侠,天灾人祸是催化剂。天灾或可救,人祸救无可救,每一次灾难就意味着佃户大规模投献,再催生下一次更大的人祸。

赋税人口不足带来财政紧缩,加税是因果关系中的果,是表象。真正的内因在于稳定所需的支出难以维持,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扩大利益群体是维稳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但这样做反过来使财政更加恶化。

这是一个死循环,大汉自有国情在此。专制制度从根上决定统治架构就是腐烂的,改良起不到任何效果,连延缓都不可能做到,只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反弹。特权阶层只关心统治权,天下大乱王朝更迭,他们要做的是将灾难转化成机遇。

刘琰偷偷拭去眼角晶莹,回过头带着浓重的鼻音笑道:“大汉赋税高佃户承担不起,除了投献无路可走。”

普回听说过大汉税率,马上问道:“三十税一还高?”

没想到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韩遂抬手虚压,等场面恢复安静朝刘琰拱手:“大王,且由老夫给年轻人解释一二。”

两汉百姓的税负低一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十税一,十五税一等等惠民政策不知凡几。三十税一才几个大字儿?国家靠这个不得都饿死?所以说这是对赋税制度不了解,断章取义导致的误会。

三十税一、十五税一说的是刨除刍藁的田赋,田赋也叫正税,正税中还包括刍藁一项。刍指牲畜饲料,藁说的是秸秆;无论土地是否垦殖,不管家里有没有牲畜都要合在一起征收。秦代征收实物,延续到后汉衍变成铜钱和实物等价折算

因为《二年律令》早就不执行,加上连年战乱各自为政。目前刍藁额度各地都不一样,关陇土地比不得中原肥沃,刍藁税率还算比较轻,每顷土地在55钱到两百钱之间浮动。正税确实不高,因为还没算附加税。

兵要养,仗要打,路得补,灾要赈,河道水利不能放任不管,官员俸禄不能断,皇帝家也要吃喝。杂七杂八的事一年多过一年,国家财政开支越来越大,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中央掌控的人口却逐年减少。

人口减少等于给国家种地的人相应减少,种地的人减少交税收入跟着减少,军队和官员的待遇不能拖欠更不能克扣,账上就这点钱,不够就要想办法,节流是不可能节流的,苛待官员还是委屈皇帝?就剩下开源一途。

汉桓帝执政时期正式加征田赋附加,每亩加10钱。汉灵帝时期再次加征10钱。别小看这每亩20钱,东汉允许亲王国和地方州郡征收田赋附加,就是说除了国税还有地税。

大汉分给自耕农的土地通常是150亩,然而受限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是所有土地都适合耕种,大部分土地如果用来耕作投入将大于产出。国家强制要求耕种所有土地,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强迫耕种所有土地。

种不种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反正有多少地就缴多少税。刍藁和田赋附加按照实际土地面积征收,不说刍藁单算田赋附加,150亩地国税地税合计就要6000钱。

乍一看也不算高,然而这仅仅是赋税的一小部分。两汉的赋税包括赀口算,不仅有正税还有人头税和杂税两类。韩遂仰头重重叹息,异乡的年轻人,要说田赋附加养活的是国家,这口算就是官员收入的来源。

人头税就是包含更赋在内的口算钱,百姓从4岁开始每年缴纳20钱,15岁成年到56岁退休每年缴纳120钱,120钱等于一算。汉灵帝时期临时提高到160钱一算,天下大乱之后这个钱没有具体统计过。

目前关陇地区240钱一算,这还是账面数字,实际金额肯定要高出不少,具体多收几何要看当地官吏怎么操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