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
王庸“老司机”三个字一出口,顿时惹来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这个词语在网络里可是有着特殊含义,没想到王老师连这个也知道。看来是同道中人嘛。
王庸自己也笑了起来,等教室安静下来,王庸又道:“咱们今天讨论的是汉语之美,我觉得不如这样,既然有些网络用语很直白很粗鄙,那么我们试着用更美的语言没代替它们。如果能够找到,那岂不证明汉语确实很美,只是在于用法不同?”
“好啊!我先来,王老师请接招!”提出问题的学生率先道,大有跟王庸华山论剑的意思。
“你这么牛逼,你家里人知道吗?”
这话是网络上常用的一个调侃人的用语,往往根据语境不同,有着褒义跟贬义的不同用法。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网络用语。
那学生问完,就得意的看着王庸,似乎觉得一定能够难倒王庸。
只是王庸仅仅用了一秒时间思索,就立马给出了答案:“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好!”
“有范儿!我喜欢!王老师你这么吊,你家里人知道吗?”
“哈哈……”
提问的学生听了王庸回答后,也是摸摸脑袋,觉得确实很棒,充分发挥了汉语用词之美。既不低俗又不失其本意,王老师对的可谓契合无比。
“这个我服,不过我还有一个。别睡了起来嗨!王老师你再对上这个,我就真的对你五体投地。”那学生紧接着又道。
王庸仍旧只用了很短时间思考,再次给出答案:“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绝了!”那学生听罢,先是一懵,随后拍桌子道。
不过他立马就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赶紧道歉,吐着舌头坐下了。
其他学生也是纷纷叫好,不过叫好之余,一个个就像是跟王庸怼上了一样,开始出题刁难王庸。
“王老师,听我的!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王庸立马回答:“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我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重要的事说三遍!”
“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备胎。”
“章台之柳,已折他人;玄都之花,未改前度。”
“吓死宝宝了。”
“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
一时间,这堂课变成了王庸跟学生之间的对抗赛。学生们踊跃发问,王庸则用他主张的汉语之美,依次将简单粗暴的网络用语翻译成美丽的古言。
效果显著。
每一个提问的同学在提问前都信心百倍,觉得王庸一定回答不上来。
可当王庸说出答案后,那些人全都一副服气表情,表示拜服。
潘森也被这种别开生面的问答形式给吸引了,他甚至插空也喊了一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个怎么说?”
王庸笑眯眯看潘森一眼,道:“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潘森立即竖起大拇指:“厉害!王老师华夏国学造诣之深厚,让我汗颜。”
“潘森先生过奖了。如果反过来,那才是更让人汗颜的呢。总不能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夏人,还不如您一个美国人吧?”王庸开玩笑说。
潘森也是笑起来,顺势用了一个流行语:“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