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儿倒也没那么虚弱,无非是得了伤寒和副伤寒而已,来,孙思邈,站起来我看看你有多高。”
孙思邈强忍着身体不适,站起来让大夫观察。
“行了,等会我让药童给你煎两幅汤药,目前生活还会有些许不适,不过慢慢会好起来的。”
说着又看向孙孝冰:“行了,你可以走了,多赚些银钱,儿子回家以后还要娶妻生子。”
孙孝冰看着儿子有好转的迹象,欣喜如狂的答应下来,马上转身离去。
待孙孝冰一走,大夫立马对着药童道:“去,把孙思邈扶到乙号院,他体弱,为他单独安排一间屋子吧。”
孙思邈跟着小药童离去,王淮跟着他的视角算是明白为什么大夫刚才为什么会叹气了,这院子里足足三十多人啊,听刚才他的意思还分甲乙丙丁几个院子,这得多少人?王淮不信其中没有交不起药费的人,这些人都是董大夫在承担?
孙思邈能给王淮解答这个问题,小神仙小时候是个闲不住的性子,病情刚刚好转就开始调皮起来,在药童给他安排好住处后,他又蹦蹦跳跳的回到了医馆前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他并不讨厌,只会在医馆没有病人时才问董大夫两个问题,董大夫也有耐心,闲时还真愿意为他讲解一番。
可是待着待着,王淮明显感觉到小孙思邈的情绪有些低落了,甚至他自己也有点低落,因为这短短的一个下午,有三个家庭将会永远分离,用董大夫的话来说,对不住,绝症治不好。
在孙思邈与董大夫的交谈中,王淮也得知了院子里的人确实有部分是董大夫在承担花销的,其中一部分甚至是被父母遗弃在医馆门口的。
深夜,孙思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忘不了那些病人家属离去时那种绝望的眼神,一般情况来说,这种经历会让人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远离郎中和医馆,还有一个就是自此立下宏愿,以后努力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医生。
令王淮没想到的是,孙思邈两条路都没走,他选择了学习医术,但并不想当一个医生,这时的孙思邈,想要入朝为官。
孙思邈从小聪慧,第二天就凭借自己远超同龄人的心智获得了董大夫的青睐,收他为徒悉心教导。
日复日,年复年,在孙思邈十九岁那年外出一次,再回医馆时因为一些经历已经无心致仕,从此醉心医书。
没了圣贤书的烦恼,孙思邈能研究医术的时间更多了,王淮跟着他算是明白了什么叫:人要有所执,方能有所成。
太累了,天天看医术寻草药啊。
但孙思邈不以为意,与师父行医多年名气越来越大,在医馆病人减少时他就进山采药,研究药理,直到师父过世,孙思邈隐居终南山,开始游历四方,悬壶济世。
并且在这期间,孙思邈还对道家老庄学说产生了兴趣,日日研究。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孙思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名气也越来越大,现在好像是整个大隋最有名的大夫了。
直到一天,当今圣上听说了孙思邈的名头,认为这样的名医应该为朝廷所用,召其进宫。
孙思邈因年轻时的经历,不想再进入皇宫这个权利旋涡的中心,便不见来使,直接隐入山中。
又不知过了多久,门下弟子进山,传来战乱的消息,听闻外界血流成河,孙思邈毅然出山,再次行走世间数载,待战乱平息,立刻退隐深山。
时光冉冉而过,当宫中再次传来昭旨时,已经改天为大唐了,这次孙思邈没有拒绝,因为圣上是来求助的,宫中皇后经年不孕,此为国本,为天下不再动荡,孙思邈应昭入京。
而且。。。他也有一个不算私心的私心,这些年他所见所学,都被他整理成了两本书,他想把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让世人不再被疾病所扰。而这一切,是需要圣上支持的。
孙思邈此行,被圣上发现他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枉费民间为他冠以孙神仙的名号,至此孙思邈与大唐共推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乱世不避盛世作为,孙思邈至此终成一代大医。
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一代药王就此落幕,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
王淮猛然睁开眼睛,看着窗外已经高挂半空的太阳有些迷茫。
呆坐良久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一般,在脑中喊道:“系统,封存记忆。”
“【叮~记忆封存成功,如宿主需要提取,请在系统界面中自行操作。】”
王淮重重吐出一口气,发疯般的揉揉脑袋,我靠,这波技能学的怎么这么难!
杨家枪法,王淮跟着杨清平走了二十五年。
大师级书法,王淮跟着王羲之走了五十九年。
大师级医术,王淮跟着孙思邈走了一百四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