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上百花齐放,但也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八股模样。
历史书上曾评价:八股文严重束缚了学子们的精神思想,严重限制了民众的创新意识。
这段评价的前言是:明清两朝。
但严格意义来说,评价里的八股文应该单指清朝八股文。
顺治二年规定:“定文有正体。凡篇内字句,务典雅纯粹。不许故摭一家言,饰为宏博。”
顺治九年又规定:“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矜奇立异者,不得取录。”
康熙初年,更是在《科场条例》强调:不能决裂本题、不遵传注、引用异教、影合时事、摭入俚言谐语、有过五百五十字者,小束大结不分明者……等等。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本人更是亲自下场规定首场三艺的虚字统一规范。
比如承题,首艺用“夫”字,次艺用“盖”字,第三篇用“甚矣”。
破题、起讲所用虚字也有明确限定。
从这开始,才是我们在历史书上了解的那个八股文。
……
清朝,乾隆年间。
“看看,有规范、有模板、还有相关书籍提供范文,这和朕做的有什么区别吗?”
“后世凭什么说朕的政策是愚民?”
乾隆知错但不改……不,在乾隆心中并不认为自己错了。
此事对华夏来说是错,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却是好事。
有天幕提醒又如何?
大清绝不会亡在自己手里!
乾隆比汉人还了解汉人,正因如此才能做出推断。
团结起来的汉人确实可怕,可没有团结起来的汉人,比一盘散沙还不如。
明末民乱时候他们不团结,所以李自成入了京。
大清入关时候,他们也不团结,所以大清入主紫禁城。
哪怕他们在大清立足未稳之时稍微团结一点,都能有个南北划江而治的局面。
可他们也没有。
即便是三藩之乱时,那群嚷嚷着反清复明之人只要不把吴三桂当叛贼,与他合力,如今之天下是谁人做主亦未曾可知。
那群真心想恢复明朝的人,几乎全死光了。
现在嚷嚷着反清复明的都是什么人?
乾隆冷笑一声:“想建立宗教国的。”
“利益受损的。”
“文人不得志的。”
“一群土鸡瓦狗。”
“口中嚷嚷着反清复明,恢复汉家江山,真正这样想的人有多少?”
“怕是万里挑一吧……”
乾隆拍拍颙琰的肩膀:“所以,不要怕他们造反。”
“只要有足够多的既得利益者,就乱不起来。”
“百姓造反,就杀一批,再杀几个贪官污吏解决一下他们心里的怨恨,这事也就了了。”
“至于士绅,那就是群贱货,你给他好脸色,他就敢在金銮殿上骂你,杀头都不怕,就为了在史书上留个清名。”
“可你若是对他狠,把他骨头打断了,他就会对你摇尾乞怜,无时无刻不想着给你歌功颂德。”